河津發電分公司22800根管道上的質量堅守
在河津發電分公司2號機凝汽器改造工程管束安裝工序中,麵對22800根的驚人數量,麵對數個環節、30天的持續作業,工藝如何把控?質量靠什麼落地?汽機專業用堅實的行動給出了答案。
割管時,他們用數字說話。管束切除時,如遇切片不太鋒利,就可能向內撕邊、毛邊,切縫深淺不一。管理人員看出了端倪—當切縫太淺、脹管餘量小時,便會造成脹管壓邊後不能嚴密,給焊接、打水壓埋下隱患的種子。“這可來不得半點馬虎,咱們要劃條嚴謹的標準線。”主任助理劉海馬上查閱資料,又和現場的員工們一遍遍實踐,最終確定了切管預留0-0.05mm的標準。之後,在每根管子切割時,這個數據便會主動說話,避免了模棱兩可。
脹管查漏時,他們巧笨兼施。直徑2cm的管束,管道之間最窄處隻有8mm,共45600道脹口,密密麻麻的如同巨型蜂窩,盯上片刻便眼花瞭亂。如何保障沒有一根成為“漏脹之魚”?他們用的是“巧加笨”的法子。巧:一看,已脹過的管口往裏3cm是光亮的,而未脹的是灰暗的;二摸,脹過的管內有一棱台,而未脹的是平滑的。笨:班長張鵬等幾名員工必須打亮手電一根根盯著瞅、挨個摸,每次都要交叉檢查好幾遍,凝汽器水室新施工的防腐常嗆的他們“熱淚盈框”。
焊接時,焊縫要邁關過卡。在最終收口的焊接環節,管道有無漏焊,焊點有無氣泡,金相著色檢查有無漏噴、漏檢,他們傾心築起了這一道道關卡。然後用眼光在焊縫上邁著細微的步子,緊跟焊槍行進的節奏,晝夜不停兩班輪流,直至所有的焊縫都嚴絲合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