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陣裏 誰是英雄:鎮城底礦綜采二隊過斷層的故事
一月中旬以來,鎮城底礦綜采二隊遇到了最大的困難——落差7.5~13米的大斷層,長達166米的28106—1工作麵,近一半都是石頭,連續6個多月,他們用原始辦法,打眼、放炮、清石頭,無休無止地與枯燥和勞累搏鬥,展現了煤礦工人特別能戰鬥的精神品質。
陷身石頭陣 就得流大汗
隨著井下巷道的延伸,鎮城底礦所采煤層越來越邊緣化,地質條件複雜、煤層賦存變化大、采煤工作麵斷層無炭柱多,原本在煤海遨遊的綜采二隊,半年來總是在石頭陣裏徘徊。工作麵排列著114個支架,從50號支架至112號支架為全岩。工人們一進工作麵,必須抱起風槍在堅硬的岩石上打眼,每個循環要打90個炮眼,隨後是裝藥、一炮三檢、放炮、清渣。在這裏,先進的武器裝備完全沒有用武之地,每一道工序必須靠手工完成。特別是清渣,打完炮後落下的大小石頭有20多立方米,工人們手握大鐵鍬,一鍬鍬鏟到煤溜子上,隨後才能啟動割煤機,完成一個正規循環。跟班隊長張三娃說:“每個班夥計們都汗流浹背,累得賊死。”
由於工作量和勞動強度大幅增加,綜采二隊各班提前1小時召開班前會,工人提前1小時下井。比如,早班檢修班下井後,完成設備檢修任務後,還要趕在下班前在工作麵50~70米長的石頭陣上打眼放炮,為二班節省生產時間;二班完成本班正軌循環後,也必須在交班前,完成下一個循環的打眼任務。
過斷層最難的時候,綜采二隊根據斷層走向變化,及時調整戰術。以前是貼著頂板向前推進,由於頂板處岩石十分堅硬,大家雖用了九牛二虎之力,推進速度仍十分緩慢。後來,他們發現底板處有沙岩,石頭較為鬆軟,就將生產工藝改為破底板推進,每月推進速度由53米提高到60米。
重獎保出勤 苦幹過斷層
在石頭陣裏采煤,吃苦受累卻不出活兒,就怕大家不好好上班,於是出勤率成為影響生產的最重要因素。為此,綜采二隊出台了出勤獎勵辦法,規定每個月上夠24個班,每旬達到8天,獎勵1500元。
在實行過程中,有工人提出,每旬8天,一旦遇到特殊情況,很難堅持。於是隊裏補充規定:全月出勤達到24天,達不到每旬8天的條件,可得50%的出勤獎。
好辦法帶來大變化,當月出勤率就由以往的75%上升到85%以上。上花班的,請假的,紛紛報到,衝進石頭陣,全力過斷層。
隊幹是好漢 幹活往前衝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在特別困難的時候,全隊幹部工人表現出了吃苦耐勞、敢打必勝的英雄氣概。
今年49歲的老班長吳獻龍,眼著著一直過斷層,很擔心安全生產的事兒。他每天第一個進工作麵,檢點每一個細節,特別是放炮的時候,他要仔細清點人數,檢查“一炮三檢”是否精準到位,然後才和瓦檢員、安全員、放炮員一起下達放炮指令。六月因過斷層走上山,要打眼放炮、提溜子,工作量大、勞動強度高、人員少,他和弟兄們每人一段,甩開膀子清理放炮後的石渣,大夥兒流多少汗,他流多少汗。
隊長馬燕龍每天早上4點50分到隊部,除了開會、值班,就是下井。今年上半年生產特殊困難,他每月下井都在20天以上。到了工作麵,他一手抓安全,一手抓生產進度,看到工作麵人手不夠,看到有工人幹活兒不利索,他立馬搶過風槍打眼,一幹就是四五個小時。有一次,工作麵出水,他來不及穿戴雨衣雨褲,第一個跳進齊腰深的水中安裝潛水泵,正好被前來檢查工作的鎮城底礦黨委書記秦建軍看到,秦書記連聲說:“這樣的幹部可親、可敬、可愛!”今年5月,馬燕龍被提拔為正科級隊長。
三月的一天,刮板運輸機機尾斷鏈,隊黨支部書記王慧軍到了井下,二話不說,和工人們一起滿頭大汗接大鏈。王慧軍作為一名書記,總是與大夥兒一起吃苦受累,深受弟兄們的愛戴,他就是那種靠苦幹實幹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幹部。技術員出身的王慧軍還是個革新迷,由他牽頭完成的技術創新項目《測距儀與支架撤退裝置在綜采工作麵的應用》獲山西省五小創新三等獎、太原市一等獎。這樣的幹部就是要用起來,五月,王慧軍成為一名副科級幹部。
目前,鎮城底礦綜采二隊仍在巨大的石頭陣中艱難前行,但產量、進度已明顯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