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順四大關係 夯實全麵依法治國的時代責任
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以震撼世界的姿態,大踏步行進著民族複興的步伐。時至今日,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指日可待,我們比近代曆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要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這一幾代人夢寐以求的奮鬥目標。全麵小康社會建成之後路該怎麼走?如何跳出“曆史周期律”,實現長期執政?如何實現國家長治久安?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為這三道重大考驗給出了鑒定而明晰的答案——全麵推進依法治國。
全麵推進依法治國是現實與曆史的需要。一個現代化的國家,必須是法治國家。國家要走向現代化,必須走向法治化,充分運用法治手段,規範、調節、引導人們行為,調節社會矛盾。我國經過三十多年的高速發展,社會生產力得到極大發展,物質財富也達到極大豐富。今天,隨著全麵深化改革戰略的深入推進,改革進入深水區,一些原有的生產關係中不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的部分開始顯現,一些舊的上層建築不適應經濟基礎發展的部分開始凸顯,這就迫切需要法治這個治國良器來調節、規範不同利益階層利益,推動不同利益主體尋求改革發展穩定最大公約數,最終實現國家經濟發展、民生改善、長治久安,社會進步的目標。
全麵推進依法治國,需要理順黨的領導與依法治國關係。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這是曆史與人民的選擇。可以說,沒有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全麵推進依法治國就是一句空談。實質上,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與尊崇法治二者不是矛盾的而是統一的,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中國人民、中華民族的先鋒隊,代表著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社會主義法律是在黨的領導下將最廣大人民的意誌經過法定程序上升為國家意誌,成為全民共同遵守的規範。為此,要深入推進全麵依法治國,就必須將黨的領導貫穿於立法、執法、監督法律實施等各個環節與始終,讓黨的堅強領導成為全麵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保證。
全麵推進依法治國,要理順政府行政與依法治國的關係。政府是國家權力的執行機關,是行政機關。曆史證明,在現代化國家建設的進程中,政府的行政權力往往是不斷膨脹的,所以要實現建設法治中國的目標,就必須要理順政府行政與全麵依法治國的關係。通過深入實施“放管服”改革、權力清單製度,將政府的行政權力關進製度的籠子裏,厘清政府與市場的邊界,打造透明政府、陽光政府,以法治、公開、透明來擠壓權力尋租的空間,鏟除滋生腐敗土壤,增加人民政府的威信與公信力,最終實現政府、社會和民眾良性互動的局麵。
全麵推進依法治國,要理順司法機關與依法治國的關係。法律的生命力在於實施,法律的效力也在於實施,如果有了法律而不實施、束之高閣或者實施不力,那麼製定再多的法律,構建再完備的法律體係也是無濟於事。法律實施的效果的好壞與司法機關是否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具有直接的影響。要深入有效推進全麵依法治國,執法機關就要嚴格執法、文明執法,法律監督機關與法律審判機關,就要做到忠於憲法,獨立行使監督權與審判權,確保法律的適用全程受到監督,納入法治軌道,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與正義。
全麵推進依法治國,要理順人民群眾與依法治國的關係。社會主義法律是人民意誌的集中體現,是維護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手段,也是全體人民必須遵守的規範。要深入推進全麵依法治國,就必須要培養全體公民的法治意識,讓法律成為人民共同的信仰。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指出,法律的權威源自於人民內心的擁護和真誠信仰,為此,我們各級黨委政府要創新形式、靈活方式繼續加大法律普及力度,讓人民群眾學法、守法、懂法、用法,切實提高人民群眾的法律意識和法治思維,讓法律成為一種信仰,牢牢紮根在人們的心底,為協調推進“四個全麵”戰略布局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
全麵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領域一場廣泛而深刻的變革,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需要中華兒女發揚“釘釘子的精神”,持續用力,在全麵依法治國的曆史考題中,交出滿意的答卷,以優異的成績跳出“曆史周期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