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家風 始於踐行
守住家風 始於踐行
說道家風,腦袋閃過的便是前年春節期間,觀看的央視《新春走基層節目“家風是什麼”》係列報道。它,第一次促使我靜下來去反思,家風是什麼?它,那麼遠,又那麼近。
回顧自己的成長過程,家風好像並沒有像古代的大戶人家,將家風立匾,懸於高堂之上,亦或是像近現代的曾國藩、傅雷出書成冊,世代相傳。而是和大多數家庭差不多,在父母、長輩們的耳提麵命,言傳身教中,潛移默化地感知、踐行家風。
抱樸之美
家風藏匿於不厭其煩地嘮叨
從剛剛學會走路伊始,父母、長輩們的嘮叨就貫穿到我的成長中。大學剛畢業那會兒,學生到員工的身份轉換、工作崗位的不適應,讓我用半年時間才大徹大悟地明白老媽之前不厭其煩的嘮叨“書到用時方恨早,好好學習,沒有白付出的努力”這幾句話的深意。當時,很後悔自己為什麼不可以早點用心聽聽老媽的嘮叨,但同時,又很慶幸自己在二十出頭的時候懂得了老媽的這些嘮叨都是我家的價值觀念。老媽還說“與人為善、不要幹壞事、堂堂正正做人,實實在在做事。”這些話,看似很平常,但隨著我年齡、閱曆的增長,對它們都有了從新的認識,它們都毫不例外地影響了我的成長。我終於明白家人口中每次對我“不厭其煩”地嘮叨,都是在用家風中的處事方式、道德準則、價值取向,給予我建議。這就是我家的家風,嘮叨中的不厭其煩、抱樸之美。
好品之心
家風是篤定的言傳身教
在很小的時候父母就很注意用自己的言行影響我。每當吃飯的飯桌上有掉下的米粒時,父親就會撿起來放進嘴裏,吃過飯的碗,總是幹幹淨淨,無一粒剩米。長大後的我才知道《朱子家訓》就曾用“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來告誡族人,我的父母雖沒有如此精煉的語言,卻用實際行動向我展示著他們的處世之道、道德準則、價值取向。家人們對我的這些篤定的言傳身教,讓我為自己的言行設立標尺,知道哪些可以為,哪些不可以為。家風,需要我用心去發現、去品味、去踐行。
積沉之蕾
家風亦是世代相傳的心靈歸屬
年初,一篇《時間是匠人的朋友》的報道給我很深的觸動,而時間也是家庭的朋友,它讓這個家庭形成自己獨有的家風、家訓,而每個家庭成員在其潛移默化的影像中必定帶有這個家庭的特征。每當自己在工作、生活中發生一些事情無法解決時,老媽的一些嘮叨、老爸的一句叮嚀,這些家風,都讓我的心有了歸屬感。以72作為人均壽命基數,現在我的走過了人生1/3,我在似懂非懂中明白了積沉的意義,明白了身上的重擔,家風傳遞中我們發揮中流砥柱作用,丟棄家風中的糟粕,完善其中精華,讓家風傳遞於言於行於心,讓我們的心在家風中尋找歸屬。
家風是無形的,卻能給我有形的正能量教育,讓我從長輩們的嘮叨、言傳身教、尋找心靈歸屬。別讓家風也成為“一陣風”,徒留下“古風不再”的感慨,家風的形成,無關貧富,無關文化,隻關德行,讓你我行動起來,守住家風,踐行家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