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狗万manbet官网 !

對 和 諧 社 會 的 理 解

作者:佚名 2018-01-16 13:02 來源:本站原創

對 和 諧 社 會 的 理 解

和諧社會是一個以人為本、經濟社會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社會。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也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核心。它要求把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滿足人們的多方麵需求和促進人的全麵發展,使人民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得到不斷提高,形成人們平等發展、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的社會環境。它要求遵循“五個統籌”的指導原則,充分考慮和兼顧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階層、不同群眾的利益,實現全社會的共同富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所謂“和諧”,《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配合得適當和勻稱。”所謂“和諧社會”,是指社會結構均衡、社會係統良性運行、相互協調,人與人之間相互友愛、相互幫助,社會成員各盡其能、各得其所,人與自然之間協調發展的社會。所謂“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對於當代中國來說,就是中國特色的和諧社會,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以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出發點的,經濟和社會、城市和鄉村、東中西部不同區域、人和自然、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等關係良性互動和協調發展,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又和諧相處的社會。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曆史的、綜合的、動態的概念。至少包括以下三個層麵的內涵:

第一個層麵,人與自然的和諧。即在維護人類利益的同時,維護自然界的平衡,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改善生態環境,確保社會係統和自然生態係統的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體現在把經濟開發和環境保護結合起來,樹立起人和自然一體的生態倫理觀。社會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明顯提高,實現經濟持續發展、社會全麵進步、資源永續利用、環境不斷改善和生態良性循環協調統一。

第二個層麵,社會結構及各係統之間的和諧。包括社會各階層之間的和諧,城鄉之間的和諧,區域之間的和諧,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間的和諧。

社會各階層之間的和諧。即各社會階層都享有平等的發展機會,都能從改革發展中受益,收入差距控製在合理的範圍,在共同利益基礎上實現勞動合作和利益共享。具體體現在:社會各階層之間的相互開放和平等進入;各個階層得到有所差別並且是恰如其分的回報;各個階層之間保持互惠互利關係。

城鄉之間的和諧。即改變城鄉二元結構,使城市和農村緊密聯係、良性互動,實現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現代化國家的標誌之一,就是農民不再是窮人。城鄉和諧發展的重要標誌是,城鄉二元結構逐步被打破,城鄉勞動力市場一體化,城鎮化逐步實現,農民逐步減少,城鄉收入差距逐步縮小。

區域之間的和諧。即實現區域之間均富、合作、互補、平等,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實現區域和諧,促進各地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是重大的戰略。中央提出的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加快發展的戰略布局,目的就是要盡可能地縮小乃至逐步消除地區之間的發展差距,使全國各區域的人們都能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果,享受到黨執政給人民帶來的實惠。

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間的和諧。這不僅指三個文明的發展相結合,還指經濟、政治、文化各個子係統之間協調發展,經濟、政治、文化各個子係統內部相互適應、相互促進、有序發展。三個文明建設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一致性。不論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還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發展,歸根結底,都要落實到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個載體上來。

第三個層麵,人自身的和諧。即人具有較高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態,健壯的體格。能夠處理個人與自然、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從根本上說,人自身的和諧就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麵發展,就是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德、智、體、美全麵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

和諧社會狀態的顯著特征就是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諸多元素實現均衡、穩定、有序、相互依存、共同發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包括以下主要特征:

第一,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把公平和正義作為核心價值取向,團結互助、平等友愛、扶貧濟危、和睦融洽的社會。公平和正義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機會平等是社會公平與正義的重要體現,是實現社會和諧至關重要的條件。社會主義社會理所當然要保證社會成員的基本權利,保證他們享有大致相同的基本發展機會,保證他們都能夠接受教育,都能夠進行勞動創造,都能夠平等地參與市場競爭、參與社會生活,都能夠依靠法律製度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形成合理、和諧、融洽的人際關係,形成講誠信、講道德、講法製、講秩序的行為規範。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各階層之間相互開放,流動機製不斷完善,隻要社會成員具備相應能力,就有機會按照自己意願得到相應社會位置。效率和公平的關係能夠得到正確處理,在經濟生活中把效率放在第一位,在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領域把公平放在第一位,形成合理、公正的社會分配結構。

第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創造活力得到充分激發、社會財富的創造源泉得到充分湧流、人們能夠各盡其能的社會。和諧社會是一個全社會創造活力湧動的社會。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一切積極因素得到最廣泛最充分的調動,各行各業人們的創造活力得到充分激發,社會的開放性和競爭的活力在政策上、製度上得到保證,一切有利於社會進步的創造願望得到尊重、創造活動得到支持、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創造成果得到肯定,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湧流,社會各個領域煥發勃勃生機,全體人民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

第三,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法製健全、管理有序、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的社會。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全麵體現法製理念、法律手段的社會。在這個社會,社會主義民主更加完善,社會主義法製更加完備,全民法律素質不斷提高,誠實守信的傳統美德得以恢複和發揚,各種欺詐行為逐漸得以消除,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領域的生活得到淨化。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全麵落實,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管理社會事務。社會管理體製和管理方法不斷創新,社會管理體係和政策法規不斷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初步形成。各方麵的利益關係得到妥善協調,人民內部矛盾得到正確處理,社會秩序良好,人民安居樂業。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質上就是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不斷得到調整,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相互基本適應的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最根本的是不斷調整社會基本矛盾及其運行機製,實現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和諧。

“和諧”是社會基本要素相互作用相互適應的結果和體現。按照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意識形態)兩對基本矛盾,構成了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上層建築(意識形態)這三個方麵構成了人類社會的基本要素。生產力是最活躍、最積極、最革命的因素,當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並且出現了新的、先進的生產力的時候,原有的生產資料、上層建築、意識形態變成了生產力或先進生產力存在和發展的桎梏,就會產生矛盾。這種矛盾在生產資料私有製為基礎的社會裏表現為階級鬥爭,在生產資料公有製為基礎的社會裏主要表現為根本利益一致下的人民內部矛盾,以及一定範圍內的階級鬥爭。代表先進生產力的階級和政黨,通過革命或改革,建立適合於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生產關係,上層建築和意識形態,從而使生產力獲得解放,並以此為基礎,推動經濟、政治、文化的和諧發展。因此,“和諧”是有條件的,它需要具備一定的物質基礎,需要生產力的極大提高;“和諧”也是相對的,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不斷地打破舊的和諧,再解決不和諧,建立新的和諧,永無止境。社會就是在“和諧——不和諧——新的和諧”的動態過程中發展的。這一過程實質上就是生產關係(上層建築)對生產力的“適應——不適應——再適應”的循環往複,就是社會基本矛盾不斷運動的過程。

社會主義社會存在的“不和諧”現象,從根本上說是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局部顯現。社會主義條件下,生產關係和生產力之間、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之間,雖然基本上是相適應的,但還存在著矛盾。從深層次看,現代社會出現的種種“不和諧”,實質上是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某些方麵、環節不適應生產力發展造成的。所以,構建真正意義的和諧社會,必須不斷地調整、改革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係、上層建築的某些方麵、環節,建立和完善適合於生產力發展的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麵的體製。這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底蘊和最高境界。

万博全网站

備案號:蘇ICP備12034812號-2

公安備案號:32031102000832

Powered By煤礦安全生產網徐州網狐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使用手機軟件掃描微信二維碼

關注我們可獲取更多熱點資訊

感謝網狐天下友情技術支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