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紅火火過大年
紅紅火火過大年
任鎖生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近了,年又近了。
記憶中,故鄉的年總是那麼年味十足。進入臘月後,殺豬宰羊買年畫,趕集扯布做衣裳,樣樣都不能少,件件都不能缺。尤其是家家戶戶的撣塵掃房子,更是必不可少的一件大事,這件大事對於我家也不例外。母親常說,“東西整理的整整齊齊,衣服洗涮的幹幹淨淨,過大年,圖的就是一個吉利。”故鄉的家是四間土房子,坐在炕上,抬頭就是屋梁,沒有幔子,窗戶也是紙糊的,一捅就破,牆皮沒有油漆,老鼠也常來打洞,所以掃家就比較費事。記得小時候,一到掃房子的這一天,也是我們姐弟四人最“忙活”的一天。四個人都頭裹毛巾,一個個打扮得像個小老頭小老太太似的,跟在父母屁股後麵搗亂,還美其名曰地說是幫忙父母幹活。上窗台、鑽高凳、趴牆角、趕老鼠,忙的不亦樂乎,甚是熱鬧。繞得父親眼花繚亂動氣了,攪的老媽拿起笤帚疙瘩準備打我們了,姐弟四人才感覺大事不妙,之後一陣訓斥,乖乖幹活。忙碌一天後,摘下頭巾,互相看著對方的大花臉就會哈哈大笑,笑鬧聲裏,一日的辛苦也便飛得無影無蹤了。年,在我記憶深處,就是無盡的歡笑。
鄉下過年,家裏條件再艱苦也會準備一些美食,而美食也就成為了鄉下孩子們眼裏的年貨,年年過年,父母早早就開始忙碌安頓。那個時候,我們喜歡過年,更多的原因是因為我們平時吃不上這麼多的好吃的,而且蔬菜雜糧都是自家地裏產出來的土特產,純天然無公害綠色食品。水菜、春卷、油炸豆腐塊;火鍋、餃子、蓧麵栲栳栳……每一道美食都讓人回味無窮。比如說油布袋吧,那是故鄉盂縣過年期間有名的傳統小吃,做法就比較考究。每年都是母親親自張羅,要提前一晚用黃米麵和南瓜煮的水和成麵團,用棉被蓋好後放到土炕正中央,發酵至麵團鬆軟,第二天膨起後方可進行後續製作。把麵分成條狀,用刀切成小塊,每個小塊上麵用刀砍三下,然後用手稍微彎曲一下,最後下至鍋中,炸至表皮金黃撈出控油,蘸糖即食。如今我離開故鄉三十多年了,母親跟著我也不在鄉下生活了,但是在高樓裏居住著的母親,每年過年還堅持著炸油布袋,把做好的油布袋分裝開來,媳婦家的、女婿家的、孫子家的、外甥家的,不偏不向,一家一袋,而她自己留不多點夠吃就行。金燦燦的油布袋,咬一口酸酸甜甜的,那就是媽媽的味道,那就是故鄉的味道,那就是年的味道。
現在的除夕,一家人吃完年夜飯後,都是圍坐在一起,看春節聯歡晚會。而我們小的時候,家裏沒有電視,電視台也沒有春節聯歡晚會,但是我們的守歲方式卻多種多樣,照樣歡歌笑語。父母好客,街坊鄰裏都會來我家串門,女人們圍在火爐旁邊,一邊烤火,一邊拉家常。男人們打撲克,花樣有“三五反”、“爭上遊”,誰輸了作為懲罰就扛起枕頭。小孩們則三五成群打打鬧鬧,一會一會地看看幾點了,總也熬不到半夜十二點就迷迷糊糊睡著了。過了大年初一,就開始走親戚,老家的親戚都在鄰村上下,路程有遠有近,近的有二三裏的,遠的有二十多裏的,那時候沒有票車,不管多遠,父母帶著我們都是全程步行。每到一家,父母和親戚們總有說不完的話,嘮不完的嗑,每個話題都能引起他們的共鳴。後來,父親告訴我,“過年,忙前忙後雖然辛苦一點,但是過年,過的就是一個人氣。” 已過不惑之年的我,明白“守歲”、“走親戚”這樣的傳統民俗文化不能丟,也不敢丟。紅紅火火過大年,因為它是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習俗,一種對幸福美好生活的深切向往。互相慰問,交流感情,分享快樂,人氣就會上升,生命才能在這一年又一年的輪回中,延續著,伸展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