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煤礦安全生產網!

安徽 蕭玉廣:芻議“醜書”

作者:狗万manbet官网 蕭玉廣 2018-05-08 23:10 來源:狗万manbet官网

芻議“醜書”

安徽 蕭玉廣

內容提要:“醜書”自古有之,是書法的一種表現形式。“醜書”並非矯揉造作、故弄玄虛,而是人品性的外在表現。字的筆畫、筆順、形態等,書法的筆法、筆順、間架結構等都是人的品性的使然,所以“醜書”的出現並非偶然。“醜書”仍然需要嫻熟的技術、傳統文化的培育,缺之則是蒼白的、沒有生命力的。對待“四毋”要有03manbetx 、有鑒別,不可囫圇吞棗,誤人誤己。偽“醜書”、真醜書是一種文化現象,是心浮氣躁、急功近利的表現。“醜書”相對於正統書法而言,要融入以正、大、真、美為基調的書法主流中去推波助瀾,使中國書法的創新發展健康地向前運行,與時俱進,使人們充分享受書法的大美情懷。

“醜書”自古有之。但當前社會上出現的“醜書”,可謂是泥沙俱下、魚龍混雜。有的“醜書”是書法、屬藝術範疇;有的醜書則是胡塗亂抹,醜陋無比,與書法大相徑庭,根本談不上書法藝術,簡直是對中國書法的異化。本人就當前社會上出現的“醜書”現象,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漢字的筆畫、結構、字型等是人的品性的外在表現,“醜書”亦如此

書法是在人的作用下形成的。“人,哺乳動物的一種具有道德屬性,能夠使用語言、具有複雜的社會組織與科技發展的生物,尤其能夠建立團體與機構來達到相互支持與協助的目的”。等都把人定義為具有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的綜合體。人的自然屬性來自於母體,含有遺傳基因。其血液、神經、細胞、骨骼、肌肉、體型等等構成人的自然屬性;人的社會屬性來自於社會環境,閱曆、教育、處事、修身等等。孔子認為“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說的是人的自然屬性沒有多少區別,而人後天的社會屬性卻千差萬別。孟子提出“性善”的觀點,認為人生來的天賦本性中就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荀況則提出“性惡”的理論等等。無論“性近”、“性善”、“性惡”說的都是人的天性與稟賦是與生具來的。先天的自然屬性與後天的社會屬性相輔相成、相互轉化、統一一體,構成人的綜合品性,而人的綜合品性則決定人觀察事物的立場、觀點、善惡、美醜等等。

“書法是用文字書寫並具有一定的審美價值的藝術形式。它是以點、畫、線條等的變化運動構成一種形體美和動態美,傳達書法家的思想感情”。“書法是用文字書寫的藝術形式”。那就是說其基本要素是文字,“傳達書法家的思想感情”,是說書法傳達的是書法家的思想感情,是書法家的思想感情起主導的作用。所以,人的自然屬性不一樣,社會屬性有差別,人的品性也就千差萬別,表現在書法的筆法、墨法及筆畫結構上,就會產生差異。

記得兒時上學識字的時候,老師在黑板上一筆一畫、橫平豎直、大小統一、筆順規範,認真地教育著我們,我們就跟著寫,跟著練。無論硬筆、軟筆,是在紙上練,還是用粉筆、鋼釘在黑板上寫、在地下練,都想寫出橫平豎直、方方正正的效果來。但結果卻不是想象的那樣,有的同學寫得寬,有的寫得窄,有的寫得緊湊,有的寫得鬆散,有的筆畫寫得歪歪扭扭,字形象擰麻花的一樣,真是字體筆畫不一、大小不一、筆順不一等等,氣象萬千。而此時,老師總是從中挑出幾名筆畫橫平豎直、筆順規範、結體方正的同學作為榜樣,給以表揚。

還記得社會上有些算命先生,用測字的方法算命。先讓被算命者用毛筆或硬筆書寫自己的姓名,然後故弄玄虛,煞有介事的掐著手指,口中念念有詞,道出吉凶因果來,其準確性如何先不說,根據字的筆畫和字體的形態,推論出人的性格特征這也不是設有道理的。

人的字跡用來簽名而別人不可模仿,人的字跡用來破案且成功率很高。凡此種種都說明,書寫字的筆畫、結構等形態是人的品性的外在表現。漢字的筆畫構成的字形結構在人的意識作用下獲得的一些形體效果,是人的品性的使然。這種品性在字體上表現出來的形式是自主的、自然的、絕非矯揉造作。所以書法的形態,是人的審美觀點、性格特征決定的,“書如其人”是也。一些特殊的書體,諸如“醜書”的出現,絕非偶然,而是因人而異的。

二、“醜書”是書法的一種表現形式

書法既是人的思想感情作用於漢字的結果。那麼人的品性、閱曆不一,綜合素質有別,思想感情作用於漢字的狀態也會不一樣。“醜書”同樣是人的思想感情作用於漢字的結果,同樣是書法、是藝術。

秦統一文字,由李斯梳理,對金文、大篆、竹簡進行改造,形成小篆。漢張芝、許慎等;三國鍾繇等;晉王羲之、王獻之等;唐張旭、智永、顏、柳、褚、歐等;宋蘇、黃、米、蔡等;元鮮於樞、趙孟頫等;明董其昌、祝允明、張瑞圖、王鐸等;清伊秉綬、惲壽平、趙之謙等等,如此書法家、大師或宗師,都是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創新、發展,承前啟後,與時俱進,開一代新風的,他們的所作所為,都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其書法成就都具有鮮明的個性特點,都是遵循著文字發展的規律,沿著書法發展的曆程,進行書法的改革、創新、發展的。有的書法成就雖前無古人,但總是在前人的基礎上的創新。“隨心所欲而不逾矩”是書法家遵循的宗旨,古代書法家的成就,在中國書法發展的曆史長河中,鑄成了一座座豐碑,成為曆朝曆代書法的主流。

在主流書法發展的過程中,也不乏有些書體,因方方麵麵的因素,名不見經傳,有的被湮滅在書法曆史的長河裏,其中不乏優秀的書法瑰寶。如出土的一些簡、帛書體;敦煌發現的民間經書;清代出土的《好太王碑》;清乾隆年間雲南出土的東晉《爨寶子碑》等等。其相對於中原正統主流書法,可謂是“醜書”,但其“醜”得生動可愛,用筆變化多樣,聚散有致,體勢飛揚,不拘一格,瀟灑縱橫,剛勁凝重,古撲奇巧,發自天然。

”醜書”是對正統書法、主流書法而言,雖散落於偏遠的地域及民間,但其書寫的形式、風格仍統一於中國書藝術之中,且不失規矩,不失法度,技藝精湛,隻不過結體自由、自然率真而己,是中國書法豐富表現形式。

三、缺乏技術的書法是蒼白的,沒有生命力的,“醜書”依然

書法既是人的思想感情作用於文字的結果。但是,“藝術創作除藝術家的精神活動外,還須有熟練技藝”。書法藝術絕非是簡單的寫寫字,摹摹帖,就能上升到書法的層麵上。簡單、被動地書寫文字隻能是寫字而非書法。書法離不開技法、筆法、墨法等。沒有技法的支撐,書法是難以達到藝術功效的。既然是書法,那麼書法裏就會涵蓋很多的因素。諸如表現的形式、形成的手法、過程的繁複、技巧的構成、人的綜合素質,等等。所有這些,都是由自然事物轉化為書法藝術的條件。沒有這些條件的構成,書法就失去了支撐點,就不可能是豐滿的,有血有肉的。書法離不開技術,且與技術是統一的,相輔相成的。技木來自於程序的熟練與重複,是生產勞動中的專長和手段。藝術發自於人的情感與物的結合,所以藝術與技術既有質的區別,又有千絲萬縷的聯係。

著名的寓言故事“庖丁解牛”向世人說明了技術的重要作用。解牛者,“目無全牛”、“遊刃有餘”,隻見刀光劍影,牛便筋斷骨離,轟然倒地。一把刀用十幾年,解無數頭牛,仍不裂口、不卷刃,如新的一般。技術純熟如此,真是神乎其技,令人歎為觀止。“庖丁解牛”,一個“解”字,說明了技術的純熟程度,不然,就隻有殺牛或宰牛了。“技進乎於道”,量的積累會導致質的變化。“解”牛者,“目無全牛”,看到的不但是牛的整體結構,而且是牛身中筋骨相連的縫隙,所以才能夠“遊刃有餘”。

藝術與技術有著密切地聯係。人依嫻熟的技巧作用於樂器,就會吹、拉、彈、奏出美妙的音樂來,如果沒有嫻熟的技藝,豈不是胡吹一通、亂彈琴。人依氣體作用於喉嚨,就會唱出動聽的歌來;作用於自身的肢體,舞之、蹈之,就會形成優美的舞蹈。但這都需具備嫻熟的技術。盛中國、郎朗如沒有嫻熟的指法,就不會演奏出天籟之音;蔣大為、李穀一如沒有嫻熟的氣聲技巧,就不會唱出美妙的歌聲;楊麗萍、黃豆豆如沒有嫻熟的肢體語言,就很難舞出驚世駭俗的舞蹈。盛中國與郎朗、蔣大為與李穀一、楊麗萍與黃豆豆等等都能塑造出鮮明的藝術形象、創造出鮮明的藝術特征。如果沒有刻苦的學習精神和精湛的技術,其藝術的功效也不會產生如此巨大的感染力,給世人以美的精神享受。書法是藝術,但書法中的“屋漏痕”、“折股釵”、“錐畫沙”、“高山墜石”、“千裏陣雲”、“永字八法”、“間架結構二十八講”等等,都屬技術,所有的書法技術都是古代書法家經幾千年的實踐學習、實踐、探索、創造出來的。“醜書”作為一種書體,作為書法的一種表現形式,亦需要首先掌握精湛嫻熟的書法技巧,才能鍛造出形“醜”而內美的書法作品,才能使覽者在“醜”的表象下感覺到美的精神享受,進而在書法的園地中占一席之地。反之,那就真正是醜書了。

四、“寧拙勿巧”、“寧醜勿媚”析

明未清初著名書法家傅山,在《作字示兒孫》小序中句:“寧拙毋巧,寧醜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直率毋安排。”言字應拙樸、自然、本色、而非華巧、機巧;字寧醜而不熟媚輕態,醜中見境,醜中見美,外醜而內美;字散亂有骨力,但不輕浮、不勁利;字直率為之,淩雲健筆,而非巧作安排,失真、失性。

傅山所處的時代,八股文、館閣體盛行,學書臨帖所臨所學的主要是閣帖,且趙孟頫的書法影響很大,根本見不到二王及顏、柳等書跡,取法條件較差。依傅山的性格特征,是不滿足於現狀的,而且對趙孟頫事元的行為不屑,延深到書法上,總認為趙字媚俗,沒有骨氣。所以傅山學書直取古法,自大小篆、隸以下刻苦鑽研、無所不精,且又兼工書畫。傅山根據自身的藝術實踐及思想觀念,才有《作字示兒孫》的文章。告誡子孫,書法當自強。

“四毋”之說隻是《作字示兒孫》其中的一句話,其開章明義便是:“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綱常叛固孔,筆墨不可補”,“學好千日不足,學壞一日有餘”等等,把作人與書法的關係說得很清楚。人品不好,書品便不高,與其象趙孟頫一樣,顯得媚俗,討好別人的美,還不如寫得醜一點、拙一點、自然一點。

傅山的“四毋”是一家之言、相對而言,是有所指的,是《作字示兒孫》文章中的一句話,萬不可斷章取義,也不可離開當時的社會環境、文化背景而引伸,更不可不明析“四毋”的要義,把“四毋”奉為目前學書的主旨誤傳,結果是誤人、誤己、開脫自己。學書是一條漫長而艱辛的過程,不下苦功不行,不修身養性更不行。從學習臨帖到書法創作,需經多次蛻變,並不是誰拿起毛筆,臨臨帖、寫寫字就成為書法家了。寫不好不要緊,功夫不負有心人,堅持不懈、必有成果。寫不美也不要緊,多讀書、多閱曆,提高境界,“心正則筆正”,“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如果不肯下功夫,夢想速成書家,而亂找原因,“拉大旗,作虎皮”,把“四毋”作為自己寫不好字、學無所成的理論依據,結果隻會害人害己。

傅山說得“醜”,並不是醜陋、醜怪,而是相對於當時書法所倡導的纖弱的美;“拙”,也不是笨,而是率真;“支離”,並不是破碎,而是筆勢的開張;“直率”,不是信筆拖抹,而是除去機巧、自然為之,不可絕對化。“大美不雕”,傅山作為一代書法大家,其創新精神是難能可貴的。

五、偽“醜書”、真醜書,是一種文化現象

“醜書”在目前社會上魚龍混雜、愈演愈烈,形成一種流行的趨勢,其內部隱藏著一些不良的行為,拉大旗、作虎皮。在“醜書”的旗幟下,有些人把書法作為謀取利益的工具,學書不到三年兩載,便以“大師”自居,行走江湖,招搖撞騙,在書寫工具之間玩雜耍。用腳寫、用頭頂、甩頭發,寫人體,醜態百出,醜陋無比,真是糟蹋書法,褻瀆藝術;有些人學書之始也想有所建樹,但抵禦不住物質利益的誘惑,結果淺嚐輒止,東拚西湊,不成體統,就急於出道,遊走社會,投機鑽營,找關係、跑媒體,極力包裝、粉飾自己,拉大旗,集於“醜書”名下,欺世盜名,還美其名曰:發展創新、與時俱進;還有一些人也熱心於書法,學書也踏實認真,但受“四醜”誤導,誤入岐途。修養不到,功力不深,達不到自然率真、水到渠成的效果,並且還極力標榜新奇,故意使筆畫東倒西歪,字型不整,祭起“寧醜毋媚”的宗法,掩飾自己,嚇唬別人。另有一些人,較有天賦,熱愛書法,學書也肯下功夫,但自詡不願做“書奴”,要彰顯自身麵貌、鮮明的個性特征,於是便創新文字、改革書法,力求前無古人。結果是繼承不足,古法不備,但卻以大家自居,四處宣揚,大有書法創新發展、舍我其誰之勢。

改革大潮,國門洞開,泥沙俱下。經濟的繁榮帶來文化的多元,各種思潮互相碰撞,使人目不暇接、無所適從,外來文化與傳統文化此消彼長,正處於吸收、消化、融合、統一的重要階段。商品經濟的發展,外來商業文化的侵入,諸如什麼娛樂文化、快餐文化、通俗文化等等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觀念。世界觀、價值觀等在潛移默化中變化著,追求物質利益使得人心浮躁,急功近利。加之書法普及不力,群眾對其理解不到位,判斷不準確,給一些人留下可乘之機,凡此等等都會影響傳統書法的創新和發展,所以,偽“醜書”、真醜書的出現,絕非偶然。

六、書法的創新發展,要根植於傳統文化的土壤中,要遵循漢字發展的規律,要彰顯民族的精神,文化的特征,要以正、大、真、美為主旋律,“醜書”也要融入其中。

書法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形式之一,五千年傳統文化的培育,使書法在中華文明曆史長河中,茁壯成長、璀璨奪目,以其特有的藝術形式,伴隨著中華文明的發展,獨立於世界之林。

書法自有文字始,從育化到成熟,一路走來,劈荊斬棘、曆盡千辛。每一字型的創新發展,都凝聚許多人的智慧、血汗,其中不乏黎民百姓日積月累、求索實踐;更不乏大師、宗師承上啟下,繼往開來。萬變不離其宗,中國書法的創新發展,尊循於漢文字發展的規律,由象形文字、甲骨文、大、小篆、隸、草、楷、行演變形成。漢字是書法的基礎,漢字的演繹和發展,為書法的創新、發展拓展出寬闊的空間。書法盡管在筆畫上有粗細、長短、牽絲縈帶的變化,結構上有增、減、簡化的形式,字型上有長、方、橫、扁的形態,但從沒有偏離漢字演繹的規律,從而形成了中國特色的書法藝術形式。魯迅認為中國文字有”三美”,即“義美”、“音美”、和“形美”。書法將“形美”與“義美”也就是把書法的形式美和進步與健康的文字內容結合起來,二者珠聯璧合,使欣賞者在審美的過程中獲得思想教育,沉浸在藝術的美感享受之中。筆畫的歪斜不要緊,長短粗細也無妨礙,增減筆畫更是為了審美的要求,凡此等等,都是沿著一定的規律而發展的,這就是“書道”。如果僅從書法是線條的藝術而出發,忽視文字演繹發展的規律,打起發展、創新的大旗,東寫、西湊、胡編、亂造,偏離了漢字的規跡,失去了文化的基因,所意造的書法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無依無靠,什麼都不是了。冰、水為之,冰與水雖有質的區別,但冰畢竟是在水的基礎上形成的。凡事都講求一個度,越過了,就變質了。

有繼承才有發展。漢字是書法的基礎,而傳統的文化是書法的營養基,所以書法既離不開漢字,更離不開傳統的文化。失去漢字,書法沒了根基,就成了空殼;離開了傳統文化,書法失缺了營養,沒有了血液,也就失去了生命力。中國傳統的文化由儒、釋、道文化精神構成,而儒家文化又是傳統文化的精髓。書法是人與漢字的結合,而人又是自然人與社會人的綜合體。遺傳基因決定人的自然形態,傳統文化培育著人的品質、思想、精神和世界觀。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勤勞勇敢、忠誠孝悌、愛家愛國、浩然正氣是其靈魂。在傳統文化的滋養下,英雄倍出,可歌可泣的事跡溢滿史冊。書法在傳統文化的哺育下,成就了其燦爛輝煌的精神麵貌。一部書法史,其實就是一部正氣歌。歌頌英雄,崇尚道德,為正氣樹碑立傳是其主要功能。二王暢抒情懷,書寫出天地正氣;顏真卿英雄氣概,書法浩氣長存;嶽飛《還我河山》,氣吞萬裏如虎;張旭、懷素書法氣勢磅礴,劈波斬浪;文天祥《正氣歌》,正氣凜然、千古傳頌等等。如此書法大家,發乎情、止乎禮、大筆如椽、奔走呼號,宣揚正大精神,愛國情懷,至善至美。“藝術是通過塑造具體生動的感性形象,反映社會生活的審美屬性、表現作者對生活的審美評價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從審美角度,對現實世界進行審美體驗、認識和掌握的最高形式,是人對現實審美關係的集中體現”。

書法在中華傳統文化的曆史長河中,在曆朝曆代更替的過程中,發揮出重要的褒揚作用。諸如廟堂之上,書寫正大光明;碑文帖學,儒雅地登堂入室。風景盛地,宗祠家廟,飽蘸筆墨,書寫五千年文化的精粹,讚美中國大好河山,以如椽大筆,揮灑雄偉華麗的文字篇章,頌揚中華民族英雄可歌可泣的事跡,以正大氣象為主旋律,助推社會曆史向前發展。試看如今保留的書法遺跡中,都是以正、大、真、美為主流,彰顯出中華民族文化的精神,大國的風範。正是正氣、浩然之氣;大是寬闊、包容萬象;真是自然、不偽不矯;美是和諧,平衡統一。“天地有正氣,人物自風流”。書法的創新發展要以此為主旋律,探索、實踐這一宗旨。“醜書”也要融入到書法創新發展的主流中去,展現新姿。

中國書法經五千年的鍛造,各種因素己成熟完備,在此基礎上退一步,容易得很;進一步,難能可貴。風景瑰麗之處在險而遠,任何事情都不能絕對化。熱愛藝術,為藝術獻身者自古有之,沒有一大批具備獻身精神的實踐者,就不可能有大師、宗師的出現,更不會有中國書法嶄新的麵貌。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才能豐富多彩,才有發展創新的動力。“醜書”作為書法的一種表現形式,應在書法發展創新的主流中,推波助瀾。千萬不能耍小聰明,玩弄書法,欺世盜名;也不能演繹“擔夫爭道”甚至搶道;更不能成為籍“醜書”之名,成為藏汙納垢的溫床,阻礙書法健康地向前發展。“乘風破浪應有時”,社會己進入一個新時代,書法也應以新的姿態,以正、大、真、美為主旋律,蕩漾於樓堂館舍,普及於學校家庭,充實人們的精神生活,喚起人們對現實社會的激情,使人們充分享受書法所幅射的大美氣韻。

蕭玉廣 寫於二0一七年七月十一日

注釋:1-《新華詞典》 699頁“人”詞條

2-網絡《百度百科》 “人”詞條

3-《美學詞典》 222頁“性”詞條

4-《美學詞典》596頁“書法”詞條

5-《美學詞典》452頁“藝術”詞條

6-《美學詞典》452頁“藝術”詞條

7-《常用典故詞典》309頁“詞條”

8-網絡《百度百科》“寧拙毋巧、寧醜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直率毋安排”詞條

9-《美學詞典》596頁“書法”詞條

10-《美學詞典》452頁“藝術”詞條

万博全网站

備案號:蘇ICP備12034812號-2

公安備案號:32031102000832

Powered By 煤礦安全生產網 徐州鑄安礦山安全科技有限公司

使用手機軟件掃描微信二維碼

關注我們可獲取更多熱點資訊

感謝網狐天下友情技術支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