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河》讀後感
《梁家河》讀後感 ——陝西是根,延安是魂
“作為一個人民公仆,陝北高原是我的根,因為這裏培養了我不變的信念:要為人民做實事!無論我走到哪裏,永遠是黃土地的兒子。”這是《梁家河》一書的開篇語,它用紅色的紙張特別標注,可以看的出,陝北高原對於習總書記的特殊意義,在他一生的事業中沒有一刻不惦念著這個陝北高原的小村莊。
當年在梁家河,鄉親們生活十分貧困,經常是幾個月吃不到一塊肉。習近平當了這個村子的黨支部書記,帶領鄉親們發展生產,很期盼的一件事,就是讓鄉親們飽餐一頓肉,並且經常吃上肉。但是,這個心願在當時是很難實現的。習近平回憶說,曾有三個月沒見過一滴油星子。
習近平在梁家河與鄉親們同甘共苦,人在一起、心在一起、吃苦流汗在一起的青春歲月,使習近平經受了磨礪,重鑄了筋骨和靈魂。在這裏他讀懂人生,最大的收獲有兩點:“一是讓我懂得了什麼叫實際,什麼叫實事求是,什麼叫群眾。這是我獲益終生的東西。二是培養了我的自信心。”七年上山下鄉的艱苦生活對他的鍛煉很大,後來遇到什麼困難,就想起那個時候、在那樣的困難條件下還可以幹事,這個對人的作用很大。
1993年9月27日,時任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書記的習近平,時隔18年第一次回到了梁家河,當時他挨家挨戶看望了大家,並叮囑鄉親們:“山上要治理,溝裏要打壩,山上要種經濟林,還要種果樹,既要解決肚子吃飽問題,還要解決文化問題……”他還特意為每家每戶送了一個電子時鍾,讓孩子們上學用,希望孩子們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就算不在其中,他也不忘為梁家河的未來出謀劃策。他後來寫道:“1993年,我再回梁家河時,有的鄉親提到,當年我在村裏創建鐵業社,為村民增加了收入;我帶領大家開挖出陝西第一口沼氣池,讓村民用沼氣照明、做飯。可是,我所記得的,是他們曾經無私地幫助過我,保護過我,特別是以他們敦厚樸實的品質影響著我,熏陶著我的心靈。”他是真正把他們當成自己的親人才會隻記得他們的好,不管走到哪裏都惦記著親人的日子。
2004年8月14日,時任中共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在接受延安廣播電視台《我是延安人》欄目采訪時,回憶起在延安插隊歲月,他說:“陝北高原給了我一個信念,也可以說注定了人生過後的軌跡。經過陝北這一人生課堂,就注定了我今後要做什麼,它教了我做什麼。”不管在哪裏,他都記得在梁家河跟親人度過的美好日子,盡管生活苦,但是他的心是熱的,為人民謀福祉,渴望親人生活幸福的心是不變的。
2008年“兩會”期間,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在參加陝西代表團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說:“我69年1月去的,75年10月離開陝西的,這一段時間就成為我人生的一個轉折,可以說陝西是根,延安是魂。很多事都曆曆在目,現在有很多思維行動都和那時候有關聯。賀敬之那個詩“幾回回夢裏回延安”,就是這樣的感情。2014年3月7日,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參加貴州代表團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說:“我這個人呢是有農村情節的……現在我看到貧困地區老百姓啊,我確實是發自內心地同情他們,我們作為共產黨人,我們一定要把他們放在心上,真正地為他們辦實事,否則我們的良知在哪裏啊!”無論身在何處,他時刻提醒周圍的人,陝北的山、陝北的水、陝北的風土人情養育了今天的自己,自己是一名淳樸的陝北人,有著濃厚的戀鄉情節。
1994年、1999年、2007年、2009年、2008年等等40年間,習近平先後四次給梁家河村回信,希望鄉親們早日過上小康生活。40年間隻要鄉親們有任何需求,他都盡量滿足,給鄉親們寄錢、照顧看病、給村裏通電、修學校、修橋……,對此,習近平說:“延安養育了我好幾年,為延安老區做點事,是我們應該做的”。
梁家河的影響,對習近平極為深刻,給他留下了刻骨銘心的記憶。他當國家領導人以後,中國的貧困人口如何脫貧,始終牽動著他的心。他說:“四十多年來,我先後在中國縣、市、省、中央工作,扶貧始終是我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我花的精力最多。”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總書記身體力行的引領下,一場史詩般波瀾壯闊的脫貧攻堅戰在神州大地上打響。據國務院扶貧辦負責人表示,2017年中國將確保再減少貧困人口1000萬人以上,並加大資金投入等工作力度,確保在2020年如期完成脫貧攻堅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