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端午不見粽
又是一年端午到,望著超市五顏六色的粽子,使我不由自主的想起兒時的端午來。其實,兒時的端午節根本見不到粽子,更別說吃粽子。
記得小時候,由於經濟的貧困,在鄉下農村端午節根本不算是什麼節日,幾乎很少有人過的。由於端午節正是農村的麥收時節,鄉親們也沒有時間專門去過端午節,但我記得小時候我家的端午節是這樣度過的。端午節的當天早上,母親按照人頭每人一個雞蛋,兩顆大蒜,就這樣就算過端午節了,根本就沒有菜角、糖糕、粽子。母親經常這樣囑咐我們說,吃雞蛋要吃黃是為了讓我們多長個心眼,以後又出息,吃大蒜是解毒消炎,讓身體更強壯。這就是兒時的端午節,雖然沒有菜角、糖糕、粽子可吃,但對我們來說已經是美味佳肴了。
那時候常聽老師這樣說,端午節就是為了紀念投江的偉大愛國主義詩人屈原而流傳下來的傳統節日,它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和厚重的文化底蘊。有關端午節的傳說多種多樣,賦予端午的釋義也越來越多,無論什麼樣的傳說,都是對中華文明的傳承。作為端午節的代表——粽子,是中華民族曆史悠久、亙古彌香的美食之一。又是一年端午節,我們將綿延千古的愛國情懷,一代又一代傳承下去……
小時鄉土生活隨著時間的流逝,那點點滴滴也慢慢淡去。刻骨的,隻有那些瞬間埋藏在記憶深處。現在,人們對粽子的興趣再也沒有我們小時候那麼濃烈,但我依然眷戀著兒時家鄉端午節的味道,也許這份眷戀隻是渴望那份濃濃的親情罷了。又是一年端午到、大街小巷粽飄香。但願天下的父母都能有親人陪伴,願所有孩子都能陪護著成長,願佳節親人都能團聚,願再無遺憾長在心間。
如今,粽子已經不是什麼稀罕之物,人們一年四季都能隨時隨地吃到粽子。久居在城市,看著超市琳琅滿目的粽子,有水晶粽、桂圓粽、鹹肉粽、火腿粽等等,已經覺得不在是什麼稀罕了。曆史在發展,時代在進步,歲月在變人在變,唯一不變的就是根植於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端午節,不變的是流淌在華夏兒女血脈中的民族魂,不變的是炎黃子孫心中浩然正氣、愛國愛民的不泯情懷。
過端午節說白了就是親人合家團聚的機會,常年奔波在外的遊子在端午節回到家中,看看滿頭白發,步履蹣跚的父母,與父母說說話,拉拉家常,給父母洗洗腳,揉揉背,為父母炒個拿手的菜,陪父母吃上一頓團圓飯。其實,一家人高高興興,開開心心,其樂融融在一起,這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和快樂。
每當回憶起老家的端午節,心裏別有一番滋味。鄉村的空氣裏,飄散著粽的香甜,讓人充滿了希望,忘卻煩惱,這是城市無法感受到的。
今年端午節雖然無法回到家鄉看望年邁的母親,但我會把祝福和問候及時送到母親身邊,讓她老人家過個開心、快樂的端午節。兒女大學畢業也要回來了,相信今年的端午節會有一番風味,雖然不能陪在母親身邊,但我會給兒女買我小時候過端午節吃不到的菜角、糖糕、粽子,給她講屈原的愛國故事,讓她在端午節得到物質享受的同時,同樣在精神上受到啟發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