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梁家河》悟擔當
讀完《梁家河》一書,我腦海中閃現最多的詞是“擔當”。
1974年,剛當選梁家河村黨支部書記的習近平就做出了在梁家河溝口打一座水墜壩的決定。在群眾不理解、技術缺乏的艱苦條件下,要在泄洪口打壩,是村裏老幾輩人想都不敢想的事,習近平想了,而且還要幹成。群眾反對,習近平就請村裏有聲望的人挨家挨戶去給村民做思想工作,一天又一天,一遍又一遍,村民們終被說動了。沒有技術,習近平就到縣城請水利部門的技術人員來現場勘察,製定科學的施工標準。施工中,打夯、鏟土、搬石頭,這些苦活重活習近平都帶頭搶著幹。當時隻有20來歲的習近平,在連飯都吃不飽的困苦條件下,能始終站在讓群眾增收致富的角度思考問題,想別人不敢想,做別人不敢做的事,並帶頭克服重重困難的精神,不正是一種強烈擔當精神的體現嗎?
看著梁家河村民們燒火做飯用的是木柴,照明點的是煤油燈,既不方便,又浪費資源。習近平開始思索利用廁所糞便辦沼氣池來解決這些問題。說幹就幹。習近平先是步行40多裏路趕到縣城將自己的想法向縣委做了彙報。接著便借了路費前往四川“取經”。然而,辦沼氣是一個全新的事物。難題一個接著一個。試驗池該建在哪裏?建池用的石頭、沙子、石灰去哪裏找?揣著一定要把沼氣池辦成的信念,這些難題一個個被習近平攻克。可是,群眾中不同的聲音還是出來了。有的懷疑:“挖那麼個坑,填上糞,就能著火?”有的甚至甩出狠話:“要是沼氣能點燈煮飯,除非母雞叫鳴,公雞下蛋。”習近平絲毫不為這些異議所擾,隻顧埋頭實幹。終於建成了當時陝西第一口沼氣池。習近平這種積極思考探索、敢於挑戰未知的進取態度,善於深入實地調查研究的工作作風和不為外界所擾的定力,不正彰顯著強烈的擔當精神嗎?
細品《梁家河》一書,透過樸實的語言、細膩的描寫,我們可以真切地感悟到無論是習近平帶領村民打水墜壩、建沼氣池,還是成立鐵業社、組建縫紉社,亦或是辦夜校、設代銷店,這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是從群眾所盼所需出發,都需要“敢吃第一隻螃蟹”的智慧和勇氣,都付出了難以想象的艱辛和努力,無不體現著他強烈的擔當精神。
“有多大擔當才能幹多大事業,盡多大責任才會有多大成就。”作為新時期的黨員幹部,當從“梁家河精神”中汲取深厚養分,始終站穩群眾立場,主動履職擔責,幹事創業不是想獲得了多少,而是多問付出了多少,遇到問題不是“繞彎子”“踢皮球”,而是多尋求解決辦法,麵對壓力不是懈怠退縮,而是搶抓機遇積極作為。同時,要多到矛盾多、困難重、壓力大的基層一線磨煉意誌、增長智慧、提升才幹,積蓄為群眾多做好事、辦實事的雄厚力量,展現黨員幹部的使命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