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陝煤青年邵琦,我理解的梁家河精神就是……我為梁家河精神代言。”在陝煤澄合董礦分公司黨員學習室,該公司運行隊職工邵軍正在分享自己對梁家河精神的學習心得。
80後,再也不是曾經滿院子瘋跑的小家夥們了,現在,最小的80後也馬上就要30歲了。80後,是八十年代出生、鐫刻了時代印記的一批人,他們有著不同於70後、90後,甚至以後的以後的一份獨家記憶。
80後的我,在淘寶上看到有賣華華丹,激動地立馬買了兩大包;在網上不嫌麻煩地找小時候吃的那種特別好吃的辣片,一兩片就能夾個大饅頭,辣不說,還特別香,特別能下飯。頭上冒著汗,嘴裏吸溜著還是吃不夠。那時候的火腿腸,肉色都露在外麵,褪下來的那層透明腸衣總是幹幹的皺皺巴巴的,但是味道特別好。還沒等奶奶切成一段一段,我早已經偷偷咽了幾回口水了。還有小時候的南洋雪糕、娃娃頭雪糕、奶油杏肉、奶寶、天山回民的話梅糖、小酸酸糖……
我們都是這個時代的受益者,手機關聯著整個世界。但是我也曾想,那個沒有手機的年代,我們為什麼還是那麼的滿足和快樂?我們在四季輪回中上學、放學,背著跑起來就“哐啷哐啷”的書包,穿行於大街小巷。春天看鵝黃的迎春花在賓館的鐵欄杆那邊慢慢開放;夏天盤算著帶的水瓶裏灌個什麼味道的果汁,或是放學吃個夾心的雪糕;秋天多雨,撐著傘專走房頂的水柱下,看“咘咘”水花四濺、腳下漣漪幾圈;冬天紮緊衣服領子,頂著風低著頭倔強地往前走,好像是和風較勁到底誰更厲害。
小時候,瓶瓶罐罐當廚具,水當油沙子作調料,過家家玩的風生水起,一天不回家也是樂此不疲。在外麵的矮牆上寫板書當小老師,撇根竹棍當教棍,感覺立馬有了,假裝一本正經。捉迷藏簡直玩的登峰造極,全員參與,茅草蓋著的幹涸的大水缸裏、輕掩的櫃子裏、窗戶簾子背後、床底下的空擋裏……、弓著腰貓著的、吸著肚子的、憋著大氣不敢出的、捂著嘴偷笑的、緊張的臉紅的……真是形態各異,花樣百出。還有,拍英雄卡要哈氣,扇得手掌紅腫,隻為贏對方的卡片。玩彈珠,撅著屁股、貓著腰,手蹭得灰乎乎的,彈珠老是逗你玩,半道就不走了,急得人臉紅脖子粗,總是再玩一局定輸贏。
如今,我也是當媽媽的人了,現在的小孩子玩具多了,但是可玩的卻少了:瓷磚地上不
讓玩水;出門嫌髒不讓玩沙;家裏怕不安全不許逗洗衣粉,也因此不能自製吹泡泡……成天不是電視就是電腦,不是手機就是ipad,難怪現在的小眼鏡越來越多。
我們的年代不太發達,但這有什麼關係呢?半個小時的《大風車》就能讓我感到滿足;那個時候的物質並不充裕,一個毛茸茸的椰子就能讓我興奮不已;夏天的小半個西瓜就讓我高興;冬天的一雙奶奶做的棉袖套就能讓我的手不再開裂、溫暖如春。
我知道,我隻寫了一小部分,如果放開了,記憶將會泄洪,鋪天蓋地、波濤洶湧。希望有一天,哪怕我已經是個蹣跚的老太太,還是可以慢慢地對著後來的小輩,將這份獨家記憶對她們娓娓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