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的“夢想天使”
孩子們的“夢想天使”
“我現在有了一個夢想——成為一名馬頭琴演奏家!這將是我一輩子的夢想!”丹蘇榮激動地喊道。丹蘇榮,蒙古族,14歲,第十師一八四團第二中學的一名學生。一次看似不經意的學校社會實踐課,打開丹蘇榮的夢想之門。
丹蘇榮家住在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他的父母慕名兵團學校良好的教學氛圍,就把他送到一八四團第二中學上學。2017年9月,一八四團第二中學組織開展了一堂社會實踐課,來到了丹蘇榮的家鄉,實地觀摩學習蒙古族的英雄史詩——江格爾文化。羅衛是那次活動的帶隊老師,她跑前跑後,帶領學生們參觀科技館,拜訪蒙古族音樂名家。在社會實踐課總結課上,望著羅老師激情四溢地講解,丹蘇榮心中一顆沉睡的“種子”猛然萌芽了!
新思想延伸的地方,就是新目標指向之處,丹蘇榮喜歡上了彈奏蒙古樂器——馬頭琴。細心的羅衛發現了丹蘇榮悄然的改變,她開始帶著丹蘇榮拜訪馬頭琴名家,引導他參加江格爾藝術團體,給他報名參加民族音樂比賽。時間進入了2018年,丹蘇榮綻放出了他的音樂才華,他被當地的江格爾藝術團錄入會員,參加了全國各知名電視台的音樂演出。“羅老師是我思想的啟蒙老師,她喚醒了我對民族文化的熱愛!感謝您,我的羅老師!”丹蘇榮滔滔不絕講著有關羅老師的話題。
羅衛,漢族,女,48歲,第十師一八四團第二中學的一名生物老師。從事教學工作24年來,為了學生們的成長,她一直以“奔跑”的速度忙碌著。在學生們的眼裏,羅老師是個“童話大師”,她總有各種奇思妙想,讓他們應接不暇;在學生們的心中,羅老師是個“超人”,她會不知疲倦組織各種社會實踐;在學生記憶中,羅老師是個“夢想天使”,為了他們的業餘愛好的發展,她會四處奔波,給他們創造成長的各種平台……在學生看來,他們的羅老師是可敬可親,也是嚴肅謹慎的。
羅衛是一個完美主義的追求者,她教的課程是生物課。羅衛特別在乎學生們的考試成績,每次備戰生物考試,羅衛要求學生要追求滿分,勉勵他們去追求他們最完美的學習狀態,對目標不能有絲毫的放鬆;羅衛又特別不在乎學生們的考試成績,每次考試結束,看著興高采烈的學生們,她不會詢問他們的成績,她更關心的是他們成長的過程。在學生心中,羅老師就是這麼“奇怪”的老師,做人做事總是那麼的獨特立行。
為了她的學生們,羅衛是一個特別“厚臉皮”的人!開展社會實踐活動,需要集中一定的人力、物力。當開展活動有困難的時候,羅衛“狠狠”的眼光瞄到她的老公張文江身上,張文江從此便成為一個免費的勞動力,開車接送學生,“承包”了各種體力活;羅衛笑眯眯拉著閨蜜的手,“忽悠”著閨蜜連夜趕寫活動方案;羅衛樂嗬嗬找到了老同學,讓他們幫忙“搭橋牽線”,為學生創造成長的平台……在不知不覺中,羅衛用她的堅持,把夢想的“種子”悄然種在參加活動每個人心中。現如今,每當羅衛組織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社會各界人士紛紛伸出援助之手,主動融入到這個大家庭中。
羅衛思想總是超前的、細膩的,她時不時會發現身邊閃亮的事情。今年6月份,羅衛開始陶醉於新疆最古老的人類活動遺跡——和什托洛蓋駱駝石高台的探尋,她帶領學生再一次開展了社會實踐活動,實地了解遺跡的曆史淵源、文化背景、人文遺跡等文化內涵。學生們通過親力親為參與活動,收獲頗多。
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之前,學生趙露以為處於祖國邊境的家鄉沒有文化遺跡;參加活動後,趙露驚喜萬分,她發現在她的家鄉不僅有文化遺跡,而且還有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趙露告訴筆者,她要努力去發掘家鄉獨特的文化底蘊,讓更多的人了解新疆。看著成為了她的“跟屁蟲”的趙露,羅衛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隨著時間地推移,越來越多的孩子們聚集在羅衛的身邊,她更加忙碌了起來。
沒有到不了的遠方,沒有實現不了的夢想。有了夢想就能抵達更遠的遠方!擁抱更大的夢想!羅衛隻是一個平凡的教師,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是她的興趣所在,她樂此不疲;羅衛又是一個不平凡的老師,她是一個“夢想天使”,培養了孩子們的想象力,打開了他們的夢想之門,讓他們去“擁抱”夢想!讓他們快樂、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