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的陀螺-薑世軍
上個周末的傍晚,帶著孩子來到世紀廣場,幾個玩陀螺鍛煉身體的中老年人引起了兒子的注意,在一旁觀看不願走開,看到這樣的情景,也讓我勾起兒時玩陀螺的記憶。
記得小時候,七、八十年代,經濟匱乏、生活單調,但是我們農村的孩子有自己的玩法,爬牆上樹、彈弓打鳥,滾鐵環、彈杏核、彈玻璃球、撞拐、放風箏等等,都是我們男孩子常玩的。其中“抽陀螺”算是我記憶中挺喜歡的一項,還癡迷的玩了好長一陣子。
在我們那個地方,把陀螺也叫“轉轉牛”,每天在上學路上,隨處都可以看到孩子們抽陀螺的身影,那時候,我們玩的玩具都是自己製作的,製作陀螺用的是榆樹疙瘩,我母親把榆樹疙瘩割成陀螺需要的長短,就用削鉛筆的小刀,先把一頭削尖,削好後,再在另一頭轉圈削出兩道棱。然後在尖部挖出一個小窩,找一個稍大一點的金屬滾珠砸進窩裏麵,最後用砂紙打磨光滑,陀螺基本就成了。
陀螺製作成功後,在陀螺的頸部纏上幾圈,然後靠到地麵,鞭子一揚,陀螺就聽話似的轉了起來,接著“叭叭”的抽,隻要不倒在路邊“死”掉,甭管它,你就一鞭一鞭的跟著,往著學校的方向攆。有的同學兩手一搓,往空中一拋,落到地麵上的時候,趕緊抽一鞭子,很快就平穩了。有的同學幹脆丟在地上,找準位置一抽,它就乖乖的爬起來直轉。那時候雖然營養不太好,一打起來陀螺,渾身不知哪來的勁,鞭子抽得滿天響,就是沒有一個叫累的。一個攆著一個,上衣的扣子都解了,臉上汗淋淋的滿是汙漬。天黑了,母親務農回家把晚飯做好,遠遠的站在房前屋後喊,才收起鞭子,撿起快要看不清的陀螺,戀戀不舍的回家。
有的時候,我們一群小朋友一起發力抽,一齊停,比賽看誰的陀螺轉的時間最長誰就算贏,比賽抽著陀螺賽跑,大家摔得七零八落的,爬起來繼續抽、繼續跑,有時就摔成一堆,有時一個個故意摞上去壓在一起,那個鬧啊!那個樂啊!等玩累了、玩夠了,摘下帽子,頭上騰騰地冒著蒸汽,互相看著笑,是我們最愜意、最滿足的時候。
這樣的事已經過去三十多年了,但每次回想起,還會不禁地笑起來,還會留戀起那時的情景。現在,孩子們很少有玩陀螺的了。有的時候在公園、廣場還會看到個別中老年人作為健身活動在玩抽陀螺,總會感到特別的親切,他們也是重拾童年的記憶吧?有時我在想,如果真的可以穿越的話,我寧願回到那個時候,雖然窮點,但那份輕鬆、自在,那份鬧騰、樂嗬,現在真的是體會不到了。
如今,我們玩陀螺的那幫孩子都早已步入中年,都還在忙忙碌碌,為生計奔波。有時候想一想,我們真的就是像陀螺一樣,一天到晚轉個不停,沒有一個叫累的,這好像是因了童年的快樂,讓生活過得美好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