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礦業大學 走進民俗博物館,體會民族風情
作者:張雪純
2018-08-31 23:59
來源:中國礦業大學
青衿覓白暑期實踐團隊於8月1號在吉林省延吉市進行暑期實踐活動,團隊人員首先將第一站定在了朝鮮民俗博物館,在參觀中,同學們積極探索,勇於發出疑問,並且能夠團隊合作,共同解決問題。在民俗博物館中,同學們分別了解了朝鮮民族的曆史起源,傳統服飾,傳統節日,體育活動
朝鮮民族的曆史起源
一、檀君朝鮮的起源(神話傳說):
古時有天神桓,因知道庶子桓雄想下凡,就選定了三危、太伯二地,並給了桓雄三個“ 天符印”作為天上神仙的標誌。桓雄率三千人降到太伯山(今朝鮮妙香山)山頂的一株 神檀樹下,建立了“神市”,自稱“桓雄大王”,並設置了“風伯”“雨師”“雲師” 等官職,主管農業、疾病、刑罰、善惡等三百六十事。當時有一虎一熊(可能反映了古 朝鮮兩個主要土著部落的圖騰)共居於一個山洞中,他們請求桓雄大王把他們變成人。 大王就給了他們一柱艾和二十頭蒜,並告訴他們,吃了之後躲藏起來,百日內不能見陽光。熊照辦,於是變成了女人。而虎沒有照辦,就沒有變成人。後來桓雄大王與熊變的女人婚配,生下了王儉,即檀君,是古朝鮮的開國君主。他於堯五十年即位,以王儉城(平壤)為首都,在位一千五百年。
二、高句麗民族的起源:
西漢時期,隨著漢軍對匈奴族的打擊和對今天東北地區的開拓,一些居住在東北地區北部的東夷族部落開始逐漸南下或東移,與該地的其他小部落融合,並進入朝鮮半島北部,形成許多新的部落聯盟或地方民族政權。其族屬中,最主要的國家是夫餘國。據《後漢書·東夷傳》,其國“在玄菟郡北千餘裏,地方二千裏”,即現在的鬆花江大曲折處以南——其開國之王朱蒙,傳說是其母“感日而生”,就是降生在白頭山天池——後來於前86年,從夫餘國分裂出東夫餘(今吉林琿春至朝鮮半島西北之間),前18年又從東夫餘分裂出百濟(南夫餘),建國於朝鮮半島的西南。
前37年,東夫餘貴族鄒牟王與太子發生矛盾,逃出國,立國於紇升骨城(今遼寧省桓仁五女山城),國號為“卒本夫餘”,後改稱高句麗。高句麗建國後,迅速吞並了周圍的部落,公元14年,進占了漢朝的高句麗縣。22年,滅東夫餘。高句麗始聞於中國正史。
朝鮮民族的傳統服飾
在延邊公園我們還遇到了身穿傳統服飾的三名婦女在湖邊交談,此情此景無比的讓人憧憬。恰巧我們在參觀博物館時發現了傳統服飾試穿館,成員們對此充滿了好奇與讚賞,並讓兩名女成員身穿朝鮮族服飾,親身體驗朝鮮族的美,精致的服裝穿在她們身上所體現出來的民族特色讓我們深深記住這個美麗而又神奇的種族。
從參觀中,我們了解到朝鮮族人比較喜歡素白色服裝,以示清潔、幹淨、樸素、大方,故朝鮮族自古有“白衣民族”之稱。朝鮮族男子服裝為短上衣,外加坎肩,下身穿褲腿寬大的長褲。朝鮮族女子服裝為短衣,長裙,斜襟,以長布帶在右肩下方打蝴蝶結。朝鮮族兒童服裝主要是七彩衣(不論男女),是用七色綢緞給兒童做的衣服,好像彩虹在身。船形鞋是朝鮮族獨有的鞋。鞋樣像小船,鞋尖向上微翹,用人造革或橡膠製成,柔軟舒適。傳統朝鮮族服裝的領結下常掛一個流蘇。朝鮮族男子的帽子,過去主要是黑笠。黑笠在頭頂的部分是圓筒形,帽簷很寬,可以遮擋陽光。
朝鮮民族的傳統節日
鮮族崇尚禮儀,注重節令,每逢年節和喜慶的日子,都要大擺筵席,屆時要先在餐桌上擺一隻煮熟的大公雞,公雞的嘴裏還要叼一隻紅辣椒。筵席的傳統菜點不僅花樣繁多,造型也要優美華麗,好多食品都要做成鳥獸形。其節日與漢族基本相同,此外有三個家庭節日,即嬰兒誕生一周年、"回甲節"(六十大壽)、"回婚節"。回婚節,也稱歸婚節,是結婚六十周年紀念日,這天兒女、親友、鄰居都向老人表示祝福,回婚節比舉行婚禮還熱鬧。
一·回甲節
回甲節是朝鮮族慶賀60周歲的祝壽活動,回婚禮是結婚60周年時舉辦的慶典禮儀,現在有的地方將回婚禮納入回甲節共同慶祝。屆時要先在餐桌上擺一隻煮熟的大公雞,公雞的嘴裏還要叼一隻紅辣椒。筵席的傳統菜點不僅花樣繁多,造型也要優美華麗,好多食品都要做成鳥獸形。所有禮儀筵席,以祝賀老人六十大壽的“花甲”席最為講究和隆重。它既保存了一些傳統的民俗
文化,又融進了新時代的
文化內容。它歌頌了人類最美好的情感--尊老敬老、夫妻恩愛,弘揚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也符合當下提升民族
文化自信,弘揚傳統
文化的目標。
二·回婚節
在朝鮮族的家庭節日中,最隆重的是"回婚節",亦稱"歸婚節",即結婚60周年紀念日。舉行回婚節必須具備如下三個條件:一是老回婚節兩口都健在;二是親生子女都在世;三是孫子孫女無夭折。如果親生子女或孫子孫女中有死亡者,則不能舉行回婚節。因此,誰家能舉辦回婚節,是種很大的榮耀,親朋好友都要前來祝賀,一對老人穿上年輕時的結婚禮服,相互攙扶著入席,大家頻頻舉杯祝福,比年輕人的婚禮更為熱鬧隆重。
朝鮮民族的體育活動
朝鮮族人民熱愛體育運動。摔跤是他們的古老的體育和娛樂活動,蕩秋千和跳板是婦女最喜愛的娛樂和體育活動,踢足球更是男子普遍愛好的體育活動。從鄉到村一般都有自己的足球隊,一般小學四年級以上的學生即組織踢足球。近年來又出現了一些女子足球隊。每逢節、假日,常舉辦以足球為中心的多種體育比賽。由於足球運動普及,延邊已成為全國聞名的“足球之鄉”。近年來大批朝鮮族移居沿海城市,在朝鮮族人口比較多北京和青島地區,每年甚至每個星期都有朝鮮族人自發組織的業餘足球比賽。
跳板:朝鮮族的傳統體育項目。流行於吉林、黑龍江、遼寧朝鮮族聚居區。多在元宵、端午和中秋節舉行。參加者多為女子,比賽進行時以2~4人為一組,分別站在一塊長約5米的蹺蹺板兩端,它有“抽線”和“表演”兩種。“抽線”在蹺蹺板兩端各置一團線,抽出線頭係於比賽者的腳踝上,在規定的時間內,以比賽者彈跳時所抽出的線的長度、高度,來判定勝負。“表演”則有自選動作和規定動作兩種,主要根據比賽者的跳動動作難度和姿勢進行評分。
蕩秋千:也叫“打秋千”,是朝鮮族傳統體育項目,尤其受到婦女們的喜愛,並經常進行該項目的比賽。比賽時評定優勝者有幾種方法:一種是以秋千架前方高樹上的樹葉或花朵為目標,用腳碰著或咬掉樹葉(花朵)者為勝;一種是在踏板底下掛一根長繩,測量秋千蕩起的高度,高者為勝;還有一種是在秋千架前方豎兩根樹杆,杆上橫拉一根係有鈴鐺的繩子,蕩秋千者以碰鈴次數多少決定勝負。
摔跤:素有“摔跤之鄉”之稱的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具有悠久的摔跤曆史。每逢端午節或中秋節,四方摔跤手雲集,爭奪錦標,人們常選一頭肥壯的黃牛作為獎品給優勝者。比賽時,雙方穿上特製的服裝,右腿上紮一束白色的帶子,各自將左手套進對方的帶裏,右手抓住對方的腰帶,裁判一聲令下,雙方同時立起,比高低,經過多局較量,獲勝者牽著黃牛在鑼鼓聲中繞場一周。
鐵連級:朝鮮族武術有五百年以上的曆史,武術套路以器械為主,其中“鐵連極”為著名器械。在一根齊肩高的棍端,有一圓環,環上套連著三根並列成放射狀的短節,長度尺餘,舞動起來雙手握棍,風格勇猛,控製範圍大,有砸、掄、掃、纏、蓋、架、格等技法,配合多種身形,異常精彩。
頂翁競走:朝鮮族傳統體育活動.主要流行於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常在勞動之餘舉行,參加者均為女子。比賽開始前,參加者先頭頂一盛有10斤水的瓦甕,站在出發線上,裁判員發令後,即快步疾走,每次賽程為一百米或二百米。走時,以瓦甕不倒,水不濺出和最先到達終點者為勝。
通過團隊的實地考察博物館,隊員們大致了解到朝鮮民族的曆史起源,傳統服飾,傳統節日,體育活動,使隊員對朝鮮族文化產生更加濃厚的興趣,也為今後宣揚民族文化打下深厚的基礎。
上一篇:
中國礦業大學 走進朝族生活,感受風土人情
下一篇:
中國礦業大學 尋文覓化-傳承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