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青年人心中都應有一處梁家河 ——讀《梁家河》有感
梁家河村是習近平總書記當年插隊生活7年的地方。2015年2月13日總書記回梁家河探望鄉親,給全國人民拜年。在梁家河深情講道“1969年1月,我邁出人生的第一步,就到了梁家河。在這裏一待就是7年。當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這裏……”。懷著崇敬與好奇的心理,我研讀了《梁家河》這本書,這本書用樸實細膩的筆觸,翔實生動的曆史細節,講述了習總書記知青時期的艱苦生活和成長曆程,展示了這七年知青歲月和梁家河發生的巨大變化,也展現了習總書記青年時期崇高的理想追求、寶貴的政治品質、深切的為民情懷、強烈的進取精神、優良的品德作風。
一、學習青年習近平的不怕挫折,培養剛毅堅強的品格和吃苦耐勞的作風。
一個不滿16歲的少年從生活優越的大城市,一下子來到插隊條件最為艱苦的地方,沒有親人的陪伴,連飯都吃不飽,常人很難想象這其中的心理落差。但是,他很快適應了農村的生活,度過了“四關”,學到了農民實事求是,吃苦耐勞的精神,真正融入到鄉親們之中。身處逆境中能夠有堅定的意誌,殊為不易。聯係到自己,大多數青年的我們自己都是父母給予舒適的生活,遇到挫折相對較少,這尤其需要我們學習青年習近平的不怕挫折,勇於正視未來人生可能遇到的低穀和困難,錘煉出剛毅堅強、吃苦耐勞的優良品質。
二、學習青年習近平的好學進取,做到厚積神發、聚沙成塔。
去梁家河時,習近平兩個沉重的行李箱裏裝的全是書。與他一起到梁家河插隊的知青戴明說:“近平在梁家河從來沒有放棄讀書和思考。”在“上山下鄉”那個特殊年代,青年習近平卻“癡迷”讀書,“一物不知,深以為恥,便求知若渴”。正如他後來回憶道:“我並不覺得農村7年時光被荒廢了,很多知識的基礎是那時候打下來的。”讀書學習是一種工作責任、一種生活態度,更是一種政治要求、一種精神追求。讀完這本書,青年習近平酷愛讀書的好學精神讓我汗顏。聯係到自身,當今時代是一個信息時代,隻要想學,是不愁找不到書籍文章等知識來源的。但是學習又常常是零敲碎打,有時一個月也讀不完一本書,常常抱著手機將時間荒廢,學習青年習近平的好學精神,關鍵的一點就是要沉下心來,摒棄浮躁心理和功利主義,安安靜靜地多讀幾本好書,多思考一些有意義的問題。厚積薄發,聚沙成塔,持之以恒,久久為功,在知識爆炸年代守住學習的耐力和定力。
三、學習青年習近平的堅定的毅力,做到來自紅色革命家庭給予他持久的意誌和力量。
在梁家河,習近平總書記忍受艱苦的環境、繁重的勞作、壓抑的政治生活,麵對重重壓力,沒有自怨自艾,更沒有自暴自棄,反而更加如饑似渴地求知,更加積極地入團入黨向黨靠攏。因為父親所謂的問題,總書記的入團入黨上大學,那真是異常艱難,入團,寫了八次申請,入黨,寫了十次申請,上大學,遭到了清華大學的拒絕,直到1975年他就認定了清華大學,三個誌願全填清華大學。從這一點,我們不僅看到總書記不服輸的性格,更能看到他堅定的政治意誌,政治理想,和對理想信念的不懈追求,贏得了群眾的信任和組織的肯定。聯係到自身,做一件事就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和頑強的毅力,但有時還是會安於現狀、進取心不強,碌碌無為,得過且過,學習青年習近平的堅定的毅力,從嚴落實自身的工作和責任,對照標準自覺改進自己,做到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
紀實文學梁家河生動地還原了總書記在梁家河的點點滴滴,讀起來讓人感覺眼前有畫麵、耳旁有聲音。故事雖然發生在40多年前,珍貴的記憶仍然沉澱在流年歲月之中,沒有褪色,我們仿佛又看見了總書記住過的知青窯,看見了陝西第一口沼氣池,看見了如今正在發揮效用的淤地壩,看見了鬱鬱蔥蔥的知青林,真真切切的聽到了總書記和人民同甘共苦,水乳交融的故事,心靈一次次受到衝擊和震撼,一次次得到了洗禮和升華。作為一個青年黨員,在今後的學習工作中堅定信念,提高黨性意識,要做助力中國夢的重要資源、重要力量,不做局外人,不做旁觀者,不做門外漢,積極投身到偉大事業中,要在心中有一處梁家河,用實際行動為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增添更多正能量,不斷錘煉自己的思想品德,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牢記黨的宗旨,牢記自己的政治身份,自覺加強黨性修養、做一名合格的青年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