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稱謂的由來-陳景勝
“老師”最初指年老資深的學者,如《史記·孟子荀卿列傳》:“齊襄王時,而荀卿最為老師。”後來把教學生的人也稱為“老師”。
古代稱教書者為“先生”、“私塾先生”、“教書先生”等,這是人民群眾對教書者的敬稱,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古老而悠久的尊師的優良傳統和美德。至於“老師”,原是對年輩最高學者的稱呼。明清兩代時,曾稱主考官為老師。到後來,人們就習慣地把“老”和“師”並稱,逐漸地就不管年齡的大小,一概把教師稱為老師了。最完美的解釋是唐代大文豪韓愈的《師說》一文,“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將教師的職業價值提升到文化傳遞的社會高度評價,一直被國人奉為經典世代流傳,也是曆來教書者引以自豪的榮耀。現代人則把他們尊稱為“園丁”、“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等等。在我國幾千年的燦爛曆史中,“師”,總是受人尊敬,被人愛戴的。 “教師”或“老師”,是人類文化得以傳承的功臣。他們做的貢獻是極其巨大的。
我國有悠久的尊師重道的傳統,古代就有“人有三尊,君、父、師”的說法。《呂氏春秋·尊師》雲:“生則謹養,死則敬祭,此尊師之道也。” 古人席地而坐,以西邊為尊,故尊稱家庭教師為“西席”和“西賓”。 教師的稱謂,最早出現在我國西周時期的金文中,稱為“師氏”,簡稱“師”,係教國子的官員。我國漢代文字學家許慎在他所著的《說文解字》一書中說:“師教人以道者之稱也。”意思是說:“師”這個字,就是人們對那些“教人們懂得道理的人”的稱呼。根據古書記載,先秦時期就有師傅、師長、先生等稱謂,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