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行事儉,異日做官清
“不矜細行,終累大德。”張廷玉在《澄懷園語》中以此告誡門生為人處世必須注重細節,以防“小毛病”發展為“致命傷”。麵對五光十色的世界,“行事儉”能幫助手握公權的黨員幹部“跕定腳跟”,砥礪定力。
清代名臣張廷玉在《澄懷園語》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明朝左光鬥參加鄉試,曾經向主考官陳大綬遞上“紅柬”拜謝。陳大綬推卻了左光鬥奉上的“紅柬”,並且告誡他道,“今日行事儉,即異日做官清,不就此跕定腳跟,後難措手。”左光鬥銘記教誨,後來又自撰對聯“俸薄儉常足,官卑清自尊”懸於京邸,始終奉行“一意約己”“不治家產”。其為官十八載,寸賄不入私門,片紙不投公署;擔任禦史巡視屯田時,打破陳規陋習,拒絕接受財物饋贈,被譽為“鐵麵禦史”。
大凡“做官清”,通常“行事儉”,兩者相輔相成,千古不悖。例如,明代於謙“自奉儉約,所居僅蔽風雨”,將曆次受賞的璽書、袍服、銀錠等物品加以標注、封存,“歲時一省視而已”。清代於成龍“自奉簡陋,日惟以粗糲蔬食自給”,其在江南任上數月,“士大夫家為減輿從、毀丹堊,婚嫁不用音樂,豪猾率家遠避”,實現“政化大行”。筆削春秋,為官清者流芳百世,其生平大多是脂膏不潤,廢奢長儉。
“今日行事儉,即異日做官清”,這一警言在曆史長河的衝刷下日漸鮮明,在許多優秀共產黨員清儉卻不平凡的人生裏,鐫刻出更加清晰的印記,煥發出更加奪目的光彩。開山島“守護神”王繼才與妻子在沒水沒電、植物都難以存活的艱苦環境中,默默守島衛國32年,一盞煤油燈、一個煤炭爐、一台收音機,就是夫妻倆的全部家當。“當代愚公”黃大發為了將上級撥付和群眾集資的有限財物用在刀刃上,每次出門買炸藥和水泥都隻買泡粑充饑,舍不得坐車就赤腳步行從20多公裏外背回炸藥,曆時36年硬是在絕壁上鑿出了10公裏水渠,被村民譽為“大發渠”……誰不愛錦衣華裘,誰不戀豪宅美院,克勤克儉隻因心中有信仰。無論是“行事儉”還是“做官清”,皆因心有所向,遂不為物欲所迷惑,而以追隨信仰為喜,以造福蒼生為榮,以守衛家國為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