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國明天更美好
四十年彈指一揮間,回首改革開放的四十載,黨領導我們跋山涉水,不畏艱難。作為這一偉大進程的見證者,我們深刻感受到了改革開放帶來的巨大變化。
2007年,我們在處理鐵運分公司庫房廢舊設施過程中,了解到這些看似過時的物品,背後其實都蘊含著許多感人的故事。於是,便萌發了建立企業展室的想法,這個想法得到了領導的肯定和同事們的支持。圍繞建立展室,我們組織開展了“曆史的印跡”鐵運史料征集展覽,許多曾經在鐵運工作的職工和家屬搜集能反映鐵運發展的物品、圖片參加展覽交流。參展人員在得知鐵運將建立文化展室後,都免費捐贈出各自的藏品。同事們自發投入到文化展室的建設之中,一件件實物、一幅幅圖片、一組組數字重現著鐵運的發展曆程和澄合人為祖國煤炭事業所付出的艱辛努力,深深感染著職工及參觀的來賓。
企業的發展變化讓我不由地聯想到了自身的經曆。
上世紀70年代初,我出生在澄城縣的一個農村。小時候印象最深的是經常吃紅薯窩窩頭、紅薯麵片,過年僅有一點麥麵饃。那時父親在煤礦工作,母親在村子務農。母親由於體弱,掙的工分每年分不到一百斤糧食,遠不夠家裏五六口人所需。於是,父親就用工資換些糧食,讓拉煤的鄉親捎回來維持家裏的基本生活,家裏生活過得非常拮據。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後,農村土地包產到戶,家裏分到了十多畝責任田。風調雨順的天氣和悉心的照料,當年麥子豐收了,總產量達到了五千多斤。家裏從來沒有過這麼多的糧食,一家人的口糧得到了解決!從此以後,免交公糧、退耕還林、農業補貼、農合醫療、高齡補貼等富民惠民政策不斷出台,村民的日子越來越好,大家都誇黨的政策好。
1992年7月,我畢業分配到了鐵路處參加工作。伴隨著澄合的改革發展,自己親身經曆了鐵運的發展壯大,職工的日子越來越好。
“鍋裏有米,碗裏才有飯”。隨著改革的深入,企業富裕了,職工家屬們的生活水平大踏步提高。2010年後,企業自建的數千套住房改善了職工居住環境,越來越多的家庭購置了小轎車,大家分享到了改革開放的成果。集中供暖、棚戶改造、環境美化等改善民生工程的實施,讓大家感受到了組織的關懷溫暖和社會的進步。
時光如梭、歲月如歌,祖國在改革開放四十年後的今天,實現了從解決人民生活溫飽問題到正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飛躍。展望未來,新時代確立新目標,新征程必有新作為,習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上向全黨全國人民發出了決勝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的總號令,我們堅信祖國的明天更美好,澄合的明天也將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