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智慧工地 沸騰一群人 溫暖一座城 ——重慶能源巨能中環公司禮悅路項目部采擷
鋼筋、水泥、河沙、石子……這些平時聽起來非常冰冷的詞語,在這寒冷的天氣裏,在兩江新區禮嘉智慧城建設片區,在重慶能源巨能中環公司禮悅路項目部施工現場,卻顯得格外的溫暖和親切。
工地變“聰明”了
“中環禮悅路項目是市級重點項目,位於重慶兩江新區黃茅坪組團,整體呈現南北走向,是連接禮嘉片區與悅來片區的交通性城市次幹路,雙向四車道,線路起點接L44路南段,終點接學堂路,總長約3.38km。其中包含隧道兩座、橋梁三座、路基三段、管理用房三個。”11月23日,項目部質檢部部長李揚給筆者介紹了項目的基本情況。
“現在我們的考勤再也不會出錯了,上班簽到再也不用點名或用筆簽了,用手機自拍一下就可以全部搞定”。筆者在禮悅路項目部見到職工袁野時,他對筆者這樣說道。
為了規範建築工地的管理,巨能中環禮悅路項目部從6月份動工以來,在三工區啟用了智慧工地2.0的管理模式,用‘智慧+互聯網’的現代管理打破傳統考勤管理、工資管理、安全施工管理等難題。
項目部安監部部長劉彬告訴筆者:“該項目部位於重慶兩江新區黃茅坪組團,兩江新區智慧工地2.0已啟動運行,我們項目部智慧工地建設也被列為了重慶集中試點區域”。
筆者了解到,該項目部采用的是手機APP進行人臉識別和GPS定位考勤,在辦公室裏,財務人員袁野在自己手機APP上給筆者演示了人臉識別和GPS定位考勤,他打開APP自拍了一張照片上傳後,筆者清晰的看到了他的到簽到時間及簽到位置等相關數據。
在保安室的監控視頻裏,筆者看見幾名鋼筋工正在忙碌著加工鋼筯,保安師傅崔開榮指著監控視頻說:“重點部位我們都安裝了遠程視頻監控,不僅我這裏可以時時監控,管理人員還可以隨時隨地通過APP移動監控,以防範工人偷工減料或財產丟失,監督違規操作或安全隱患等。”
在施工現場的大門口處,筆者還看到自動環境監測儀器上顯示出風力:0.2級;幾速:0.1.9M/S;風向:西;噪音:60分貝等數據……
“這些先進技術讓工地上長出了‘眼睛、耳朵、鼻子’,它們看得見隱患、聽得見噪音、聞得到粉塵,形成了監管信息化、數字化、科學化、智能化水平,實現了從現場檢查向遠程監控的延伸,從事後整改向過程控製的轉變,給工地裝上了智慧的大腦,讓工地變得聰明起來,這也成為了工地管理的一大亮點”。項目經理姚全文介紹說。
在采訪中,勞務實名製管理也引起了筆者濃厚的興趣。
安監部部長陳彬介紹說:“我們項目部勞務工全部采用了實名製管理,並將農民工的身份信息、工種、安全培訓、班組等信息全數采集與認證,並通過係統與農民工線上簽訂勞務協議書等。
“那勞務工工資如何保障?如何進行監管呢”?筆者問。
負責工資造冊的劉歸東說:“我們給勞務工開設了工資專戶,統一辦理了工資卡,由銀行點對點打到個人工資卡上,然後將明細傳回智慧工地的信息係統,不存在誰先發誰後發,也有效地防範和遏製了勞務隊伍惡意拖欠勞務工工資的發生,真正給勞務工兄弟吃下了一顆定‘薪’丸。”
來自四川樂山的勞務工戴宴橋滿臉笑容地告訴筆者:“這裏是一個現代化建築工地,是一個信息化管理的工地,我在這裏再也不用擔心拿不到工資,更不用擔心老板‘賴賬’了,完全可以安安心心的在這兒上班”。
像“牛”一樣的工人
筆者來到施工現場,看到機聲隆隆,一片繁忙,幾台挖掘機忙著挖土,多輛裝運車來回穿梭,忙碌著土石方的運輸……
在不遠外,工人們看到有采訪,禮貌地停下來和筆者打了個招呼,有些工人還相當靦腆和拘謹,不時地搓搓手,露出淳樸的笑容,然後又繼續地忙碌著。
在隧道旁邊的施工地段,工人們正在忙著鋪就混凝土。來自樂山的師傅楊葉全單手接過一桶混凝土熟練地倒在梯坎上,然後用鐵板不停地來回推動、抹平.........楊師傅介紹說:“這是修的臨時便道,打了混凝土方便施工人員上下班通過。”
筆者從旁邊的斜坡跨了過去,看到楊師傅遊刃有餘地幹活,提出想嚐試體驗一下。聽了楊師傅介紹操作技巧後,筆者真正拿起鐵板操作時,才發現這看似很輕鬆的活兒,自己操作起來就是那麼不聽使喚。
不遠處,頭發花白的肖師傅,左右手各提一桶混凝土遞給楊葉全師傅後,轉身又裸手將笨重的石頭一塊一塊的搬到空閑處,為修建便道梯子清掃障礙物。
“累嗎”?筆者問氣喘籲籲的肖師傅。
肖師傅說,“剛才這個石頭大概有多80多斤重,自己經常幹力氣活,這點粗活我還吃得消。”
“這麼重的石頭用祼手搬,疼嗎?你怎麼不戴一雙防護手套呢?”
滿手老繭的肖師傅卻笑著說:“不疼不疼,再重點我都搬得動,今天正好手套磨破了,等明天抽空去領”。
在2#隧道處的施工地段,筆者看見一群建築工人在寒風中穿著較單薄的衣服,腳穿著水靴站在積水坑裏,一邊拿著鐵鏟用力地鏟著泥土,一邊和筆者聊天……
“這麼冷的天氣,穿得這麼單薄不冷嗎?”筆者問。50多歲的鄧碧超說,“不冷不冷,我們幹的是體力活,動起活來還要流大汗水,如果衣服穿厚了做起事來不活套,也不安全”。
工地“修”出幸福之花
在施工現場,筆者見到了來自南川25歲的農民工鄔航,他說:“我19歲外出打工,第一份工作在瀘州合江縣一個建築工地從事泥水工,當時每月收入隻有1500元左右。”
在一次聚會上,同學的一句玩笑話,深深觸動了鄔航心底的痛點:“你出去親手修建高樓,修建工路,可在城裏還是沒一間房和一張床,就連兩個輪子的摩托車都沒有……”他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在城裏買車、買房。
為了早日實現夢想,鄔航利用空隙時間偷偷學習測量技術,短短一年時間,他憑借自己的聰明和勤勞,練就了一手測量好手藝。6年來,鄔航不僅學到了測量技術,還積累了施工現場管理經驗,現在在禮悅路項目部工地從事現場管理。
“這些年來,我的收入逐年增加,現在一個月拿到手上就有6000-7000多元呢。”鄔航喜悅地說道。
2015年10月,鄔航和妻子拿出了多年打工的積蓄,購買了一輛車子,並在南川城裏按揭了一套80多平米的房子。
“改革開放就是好呀,我們不僅在城裏買房買車了,還成為了城市人,感覺生活更有奔頭了。在習近平總書記的領導下,國家政策越來越好了,我們生活也越來越美好,老家那邊修了村村通,車子可以直接開攏,政府還給農民補貼資金修建樓房,過幾年也打算把老家的房子重新修過,以後城裏和農村兩邊換著住。”鄔航感慨地說,眼神裏透露著滿足感和幸福感。
來自樂山25歲的王貴林,18歲就從農村出來打工,現在在工地上開挖掘機,月收入約有5000-6000元。談及未來的打算,他告訴筆者:“我現在談了一個女朋友,看到兩江新區這座城市未來的規劃不錯,等這條路修通了,我也打算在這裏買套房子……”。
釆訪結束後,在返回項目部的路上,工程部部長陳傑說:“他們幾個僅僅是農民工一個縮影,在我們建築工地上,類似這樣的還為數不少呢。他們懷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懷著對這座城市的熱愛,用勤勞的雙手共譜城市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