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大哥”的故事 ——記達竹柏林煤礦采煤三隊隊長楊誌饒
他是一個普通礦工,他是一名共產黨員,工友們喜歡稱他“楊大哥”,他由“楊大哥”成了全國勞模,他就是川煤集團達竹柏林煤礦采煤三隊隊長楊誌饒。2019年3月,從達州市總工會第四屆四次全委會傳來喜訊,楊誌饒全票當選為達州市總工會兼職副主席。楊誌饒自1998年參加工作以來,成績特別突出,取得了許多榮譽,2007年4月獲四川省“五一”勞動獎章,2012年4月獲全國能源化學係統勞動模範, 2015年4月獲全國勞動模範榮譽,2016年4月被全國煤炭工業協會評為“感動中國百名礦工”, 在他的身上,有著許多傳奇故事。
守護工友生命的故事
在煤礦工作,作為隊長的楊誌饒深知安全責任重大。由於所帶職工隊伍大部分是農民工,安全意識、文化素質、技能水平與礦兄弟區隊相比存在差距,現場違章操作屢禁不止,各類受傷02manbetx.com 時有發生。針對這種情況,楊誌饒始終牢固樹立“安全第一,生命至上”的原則,注重嚴抓強管、重獎重罰,在完善區隊安全管理、班前會、行為規範等各項安全規章製度的同時,還積極開展職工安全文化的引領,經常一對一地與職工談心交流,同時在生產現場執行好各類安全規章製度,逐步提高了職工安全意識。
在執行製度過程中,楊誌饒堅持“寧叫工人罵紅臉,不讓家屬哭腫眼”的作法,在嚴管中體現對工友生命的珍重。一次在井下,楊誌饒發現割煤機後麵近5米的采段未及時打跟機支柱。他當即進行了製止,並叫來現場值班隊幹、割煤司機和浮煤回收工進行了嚴肅訓誡,對當事人進行了罰款處罰。出井後,他又與大家進行了耐心的交流,直到責任人員對他的處罰心服口服。
“楊隊長對我有救命之恩。”回想起2018年3月5日夜班,采煤一隊小李這一輩子都不會忘記。當時他們共有3名後勤班組職工正在-2441采煤工作麵回撤支柱,為搶工圖快,小李就在無支護的頂板下操作。
此時,楊誌饒剛好查崗走到此處,他說:“小李,又在違章作業!趕快停下來”
“楊隊,來了,沒事,我注意點”小李回答。
“不行,你這是嚴重違章,萬一掉下來怎麼辦。”楊誌饒繼續強調。
“好嘛,好嘛,馬上支護總行為嘛!”小李回複道。
在楊誌饒的堅持下,小李馬上停止了作業,撤到安全地點。就在小李剛剛撤完時,隻聽轟隆一聲,小李原站的地方,就突然冒落一塊重約400斤的矸石,瞬間,鋪天蓋地的灰土夾雜著炸雷似的響聲,把小李嚇得許久都說不出話來。
熟悉楊誌饒的人都知道,他總喜歡在井下摸爬滾打。他說:“井下條件複雜多變,我一天不下井心裏就不踏實!再說不了解井下現場就容易瞎指揮”。他一如既往地堅持,使他工作過的區隊安全都是頂瓜瓜。
危難時刻衝鋒的故事
每次遇到艱難險阻,楊誌饒總是衝在衝第一個。他常說:“我是一名隊幹,一名共產黨員,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後。”
工作中的楊誌饒,說到做到。2009年11月,楊誌饒因患小腦扁畸形下沉做了開顱手術。出院當天,楊誌饒硬是不顧妻子和子女的強烈勸阻,到隊裏上班去了。此時,該隊剛接手0829(K18)工作麵,斷層多,頂板破碎,還出現了罕見的底板湧水,湧水量達30多立方米/小時。許多隊幹和職工都打起了退堂鼓。楊誌饒二話不說,挑選了20多名身體素質好、經驗豐富、踏實肯幹的職工組成了“尖刀班”,並親自帶隊專啃這塊硬骨頭。他連續9天在現場跟班,與工友們同進同出,同做同吃,每天工作時間都超過12個小時。當時任達竹公司副總經理、安監局局長奚光榮和時任礦長謝成地在井下見到楊誌饒時,他正邊咳嗽邊認真檢查支柱的初撐力,兩位領導立即催促他出井休息,楊誌饒卻說:“這點小毛病算不了啥,兄弟夥們不都在工作麵嗎?一定要保證安全生產,再堅持一下,底板水沒有了就好了……”
就這樣,楊誌饒帶領他的工友們以頑強的毅力和忘我的精神度過了一次又一次的困難時期。回顧自己這些年來的收獲,楊誌饒露出了憨厚的笑容:“我最高興的事就是看到自己帶領的隊伍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務,啃掉一塊又一塊硬骨頭,我粗略統計了下,這些年我共參與了17個采麵的生產,出煤約200多萬噸,為礦安全生產做出了應有貢獻。”
攻克技術難關的故事
極薄煤層開采是全國性難題。楊誌饒全隊職工采用最原始的手工落煤,在0.4米左右的極薄煤層開采,為企業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但是,職工勞動強度、噸煤工效等始終未取得突破性進展。
2007年,柏林煤礦開始發展機械化采煤,決定試用YRG3-100型爬底式采煤機。楊誌饒主動請纓,在采高僅有0.45米的0838(K18)工作麵開展試驗。他向職工宣講機械化采煤的必然性和可行性,還選出部分腦子靈活、喜歡鑽研的職工外出學習機械化采煤技術,積極組織職工參加礦上的技術培訓。通過不斷學習和摸索,該隊逐漸掌握了機械化采煤技術。從此,該隊徹底擺脫了傳統的手采落煤方式,走上了機械化采煤道路,職工的勞動強度減小了,收入提高了,安全也得到了更加有效的保障,原煤工效由原來的2.2噸/工提高到5.1噸/工,最高時曾達到7.6噸/工,月產量最高達1.37萬噸,曾連續兩次刷新達竹公司同類煤層采煤生產紀錄,填補了西南片區極薄煤層運用機械化采煤的技術空白。
創新源於靈感,靈感源於有心。一次在井下和職工擺談中,一位做超前缺口的職工小聲地向楊誌饒嘀咕了一句:“要是能夠讓割煤機自己就能進刀該多好。”說者無意,聽者有心。下班後,楊誌饒立即找到區隊技術員,就割煤機自動進刀的小改小革定下了方案。在反複的試驗和摸索後,此項技術被成功運用到實際中,當年還獲得了達竹公司科技創新一等獎。
“大哥”魅力無限的故事
1978年,當改革開放的號角在廣東沿海吹響時,19歲的楊誌饒沒有隨南下大軍去找工作。因為家裏有4個弟弟妹妹,作為大哥,他既要掙錢,也要留下來照顧他們。所以,他選擇留在本地一個叫徐家溝的地方小煤窯拖煤炭掙錢。為了生活,他冒著生命危險爬進200米的小煤窯巷道,第一天就拖了5個載重200斤的拖籃出井,第二天又拖了7個,小煤窯工頭看他一身好力氣,才爽快地將他錄用。
由於大礦的穩定,他於1998年到柏林煤礦參加工作,由於成績突出半年時間就擔任了采煤一隊隊長。由於吃過很多苦,楊誌饒對待隊裏的職工也象親人一樣關心體貼。當2015年楊誌饒獲得全國勞動模範稱號時,他第一個想到的是與他一起戰鬥在百米井下的工友,他將獎金拿出400多元,請全隊100多名職工在柏林鎮的一個飯館宴請大家夥。他說:“全國勞模是兄弟夥一起掙的,你們也應該享受這份榮耀,我楊誌饒感謝大家。”說著,楊誌饒向工友們鞠躬。楊誌饒在擔任隊長期間,一直堅持著一個習慣,那就是:隊上職工辦喜事,他都要親自登門拜訪祝賀;職工生病他自掏腰包前去慰問;每年春節放假,他都要請全隊職工吃團圓飯,再租車接送農民工返鄉、回礦。“我把你們當自己的兄弟看,大家有什麼困難請跟我直說。”每逢有新工人到隊上報到,楊誌饒總是對他們這樣講。一天,地麵值班隊幹由於疏忽,給剛參工不久的新工人小何少計劃了一份班中餐,當盒飯發到小何那裏時就沒有了,楊誌饒發現後主動把自己的盒飯遞給了小何,並代表隊上向小何真誠道歉。正是通過這些點滴關懷,讓全隊職工感受到了親人般的溫暖。
對待工作他是盡心的,當問起對自己的家庭時,楊誌饒眉毛一皺,低下頭,內心難掩對家人的愧疚。由於他情係礦山、情係工友,反而呆在家裏的時間很少,對家人的照顧就更少了。兒子、女兒至今記得,從小到大父親對他們的學習幾乎是不聞不問,不認識任何一位任課老師。2008年9月,楊誌饒的妻子因病作了一次大手術,他卻因為工作麵過斷層堅守在生產現場,而未能在妻子的病床前護理過一天,女兒哭著埋怨他“太不近人情”。對此,妻子給予了楊誌饒莫大的理解:“老楊這輩子一天都念叨的是他的工作,他是隊長又是黨員,企業給了他很多榮譽,也給了我們這個家很多照顧,我們總不能拖他的後腿吧,他這個人隻有等二天退了休才會消停喲。”
沒想到,妻子的這句“退了休才會消停”也沒有靈驗。2018年12月底,按規定已經56歲的楊誌饒本該離崗待退,但他得知礦生產任務重、采掘勞動力嚴重不足的情況後,主動請纓,承擔起了籌建采煤三隊的重任。行動見擔當,自立下組建隊伍的“大任”後,他比以前任何時候都還要忙,遠到重慶、自貢、宜賓,近至大竹柏林、清河、楊家,到處都留下了他“招兵買馬”的足跡。通過一個多月的辛勤奔波,前後共有100多人奔著他慕名而來,經體檢合格留下來的有40多人。春節剛過,在多方努力下,采煤三隊就成功組建,楊誌饒出任該隊隊長,重返一線。
在“楊大哥”的身上,處處閃現著勞模的風采,如今,快60歲的“楊大哥”還奮戰在采煤一線崗位上,他把一顆滾燙的心全部注入百米井深的煤海,在他身上麵對眾人的榮譽、讚美,也有質疑,楊誌饒從沒後悔過,他說:“自己能有今天,離不開煤礦的滋養,之所以退休了還當隊長帶隊伍,就是因為我的生命力在采煤一線,采煤就是我的使命!”(何永興 唐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