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能源棗礦集團濱湖煤礦智慧礦井建設發展紀實
大潮湧動,礦井高質量發展逐浪前行;破立之間,新舊動能加速轉換時不我待。
全國首台套薄煤層智能化采煤機組落戶山東能源棗礦集團濱湖煤礦,走在了全國同類型礦井前列;探索應用注漿錨索支護工藝,打造了全國第一個無單體工作麵;井下在建TDS選矸和矸石回填係統,化解了環保壓力,實現了綠色開采……一項項技術革命、工藝創新,讓連續多年虧損的濱湖煤礦,實現了鳳凰涅槃、浴火重生。
礦井連續兩年實現了高質量盈利,徹底摘掉了“僵屍企業”的帽子,闖出了一條化危為機、變劣為優的創新發展之路。
發展源於創新、成功來自責任。成績的取得,彰顯了真抓實幹、求真務實、勇挑重擔的“濱湖精神”,顯現了高瞻遠矚、方興未艾、勢如破竹、同心、同力、同向的“濱湖氣魄”。
這背後,凝聚的是精神、團結的是力量,激發的是幹勁,結出的是碩果,濱湖人全麵奏響了“美麗智慧濱湖”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時代強音!
濱湖煤礦瞄準動能轉換型、創新創效型、均量考核型、信息網絡型“四大樣板礦井”目標,堅持“協同有序、集約高效、傳承發展”的工作思路,擔起新使命、尋找新突破、釋放新效能、展現新作為、謀劃新篇章,走出了一條以互聯網+和基層、基礎“雙基”建設為驅動,全方位打造礦山透明體的“一體雙翼”發展路徑,為“百年棗礦、基業長青”貢獻濱湖力量。
新時代賦予新使命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夢想,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作為。
時光追溯到兩年前,濱湖煤礦由於受煤炭地質條件和市場環境變化的疊加影響,連續虧損,被列為“僵屍企業”。“礦井不行了”“要自謀出路了”等等負能量言論成了彌漫在空氣中的“霧霾”,職工對礦井的發展失去了信心。
麵對這一狀況,2017年1月,濱湖煤礦新一屆領導班子成立後,主動俯下身子到基層調研,審慎03manbetx 礦井發展短板,一致認為礦井“突圍”必先堅定發展信心、重塑發展優勢,開展了相信“實優強富新棗礦”是我們堅強的後盾、相信凝心聚力幹事創業的班子、相信自己能夠創造新價值“三個相信”活動,用“智”謀劃發展藍圖,用“心”抓實降本增效、用“情”點燃職工激情,僅用了一年的時間,礦井實現了“九個新突破”,利潤同口徑相比,同比減虧增盈1.6億元,職工工資大幅增長,讓職工看到了希望,增強了信心,鼓舞了幹勁。
恰逢其時,正當濱湖煤礦進入“蓄勢積能”準備“彎道超車”階段,山東省召開全省新舊動能轉換動員會,吹響了山東向高質量發展的進軍號。山東能源、棗礦集團審時度勢,明確提出提升裝備水平、優化生產係統、優化勞動組織“一提雙優”工程建設,為企業深化改革轉型、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推動高質量發展標定了新方位、發出了動員令,更為濱湖煤礦這座薄煤層礦井智能化開采、高質量發展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濱湖煤礦接到“責任狀”後,全礦上下集中全部力量,在學習中統一思想、在教育中凝聚共識,在行動中搶抓落實,礦井利潤再創曆史最好水平,各項工作實現了穩中有進、持續向好。幹部職工切實感受到企業發展所帶來的實惠,企業的穩定發展感召著職工積極進取,幹部職工的默默奉獻助推著企業可持續發展。
“幹字當頭、實字托底、好字優先,堅決打贏新舊動能轉換高質量發展攻堅戰”,濱湖煤礦開啟了新一輪的時代“趕考”。
新起點尋求新突破
思路決定出路,高度決定力度。
“薄煤層礦井的先天不足,注定了發展道路的艱難與坎坷。麵對礦井煤層薄、煤質差、開采難度大、環保政策收緊等諸多現實問題,我們積極尋求深層次、根本性的變革路徑,努力在困境中求生路,在動能轉換中找出路。”鄧濤礦長說。
濱湖煤礦主采12、16層煤,可采煤層厚度平均僅有1.3米,且地質條件變化大,斷層、夾矸等地質構造多。煤種為高灰高硫的氣肥煤,再加上傳統采煤裝備配套不合理,裝機功率小、煤機截深小,滾筒直徑近於煤厚,造成割頂破底,嚴重影響煤質,導致職工勞動強度大、生產工效低、煤炭銷售難。
麵對這一問題,該礦經過反複03manbetx 和實際論證,認為隻有抓住新舊動能轉換的曆史機遇期,強化科技創新支撐,推進裝備升級,才是薄煤層礦井高質量發展的希望所在。因此,他們按照集團公司提出以“三大一小”自動化綜采裝備為主體的升級路線圖,把智能化開采作為推動新舊動能轉換的頭號工程,在綜合03manbetx 礦井地質條件、係統配套、員工素質和管理水平的基礎上,多方求索、精準選型、傾力實踐,攻克了空間設計、係統控製、配套采高、煤岩識別等多項技術難題,先後裝備了3套薄煤層智能化采煤機組。
據了解,該機組實現了在井下順槽監控中心對全設備的遠程控製、液壓支架自動跟機移架、自動補液,采煤機記憶截割,給礦井的安全管理、產能釋放、工藝提升帶來了新變化,實現了“煤厚就是采高”,資源回收率達到99%,混煤熱值提高近400大卡/千克,單產水平提高了一倍以上,再加上年入洗能力120萬噸的洗煤廠建成投產,找到了破解困局的突破口,堅定了以技術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的信心和決心。
他們借助新“三機”設備這一支點,撬動“互聯網+”“大數據”平台配套建設,組織人員進行係統優化升級,建立集監控中心、千兆工業以太環網、工作麵全景視頻監控、語音通信、遠程控製等為一體的信息化係統,成功實現地麵調度指揮中心對智能化采煤機組、運輸皮帶等設備“一鍵”啟停控製和遠程幹預操控,職工穿著西裝在地麵就能采煤的夢想在濱湖煤礦成為現實。
濱湖煤礦薄煤層智能化采煤的率先實戰,徹底顛覆了傳統的采煤方式,行業內外領導給予高度評價,全國大批同類型礦井參觀學習,人民日報、經濟日報、大眾日報、新華網等知名媒體紛紛報道推介。《薄煤層綜采遠程可視智能化成套設備研發與應用》創新成果被命名為中國煤炭行業兩化深度融合示範項目,為全國薄煤層礦井智能化開采提供了“濱湖經驗”。
新動能釋放新效率
“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不謀大勢者,不足以謀一時。”落實新舊動能轉換、推進“一提雙優”建設,實現礦井高質量發展,就要在全礦井實施裝備升級、提高生產係統性能中尋找答案。
俗話說,采煤生產,掘進先行。麵對掘進裝備功率小、進尺少、效率低的實際困難,該礦統籌推進高效快速掘進線建設,引進EBZ-230A型綜掘機、挖掘式裝岩機、液壓錨杆鑽車等先進設備,應用機載前探梁支護,為掘進機安裝可視遙控裝置,實現一鍵啟停、前進、後退、切割、出矸遠程操作,具備了月進500米的能力,人均工效增幅30%,較傳統裝備提高效率40%以上,保證了礦井正常的生產接續。
紮實推進支護工藝改革,用機載前探支護取代前探梁臨時支護,臨時支護速度提升50%;全麵實施“注漿錨索預加固複合型頂板超前支護技術”,推廣應用挖掘式裝載機、氣動連網機、風動扭矩扳手、液壓錨杆鑽機等,掘進效率提高30%以上,單頭日掘進水平提高了46%,具備了月掘進500米的能力,保證了礦井正常的生產接續。
采掘生產能力提升,“儲裝運”係統成為製約生產的“瓶頸”問題,為此,他們實施南翼煤倉擴容和主井2#煤倉建設,能夠滿足兩天的生產儲存需要;主運和采掘工作麵皮帶安裝集中控製裝置,實現了地麵遠程操控,運輸效率提高30%以上;井下安裝TDS智能選矸和矸石充填係統,利用x射線,對煤與矸石進行數字化識別,將選出的矸石充填至廢舊巷道,減輕地表塌陷程度,做到矸石不上井,實現綠色開采。
同時,全麵升級地麵調度指揮中心,通過增設改造崗點“天眼”、紅外感應、信息基站、各類傳感器等設備,更換光纖傳輸,依托“互聯網+”大數據平台,在對傳統的安全監測監控、人員位置監測、主副井提升等7大係統監測的基礎上,實現了對運輸、供電、選煤等15個子係統的智能化監測監控,各係統數據、設備運行數據一目了然,全方位、立體化地監控礦井安全生產的全貌。手機APP客戶端實現了與礦井調度指揮中心的有效對接,達到了一機在手、隨地監控,礦井管理、盡在掌中。
洗煤自動測灰、無極繩絞車全程可視、井下中央泵房智能排水……智能采掘、智能儲裝運、智能選矸、智能洗煤、調度指揮中心“五大板塊”的協同升級,黨員印記管理、智慧安全評價管理、黨建雲管理、群眾安全網上綜合管理等網上平台的綜合運用,涵蓋了礦井安全生產、黨建工作、經營管理的各個角落,跑出了薄煤層礦井高質量發展的加速度,礦井迎來了互聯網+管理智能新時代。
新征程展現新作為
新舊動能轉換的成功實踐,催生了勞動組織變革。
該礦按照“少人則安、無人則安”的要求,大力實施人力資源多維度配置,深化勞動組織變革,最大限度釋放崗位人員創效潛力,持續推進控員提效。
“我們充分發揮薄煤層智能化采煤機組作用,生產工序由原來的2名煤機司機跟機操作、6名支架工分段跟機拉架,變為1人遠程操控,2人工作麵巡視,把一線員工真正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和危險的薄煤層環境中解放出來。”綜采準備工區區長楊強介紹說,同比普通綜采工作麵,人均工效增幅4倍以上,形成了一個采煤區隊26人就可支撐全礦產量的高效集約生產局麵。
該礦堅持“減人不下崗、降本有保障”的原則,將井下一線精簡下來的人員,成立采煤輔助、掘進輔助、巷道修複、小型設備安撤等專業化隊伍,礦井在薄煤層智能化采煤機組井下整體搬家倒麵上取得新突破,曆史性地實現了大型綜機設備自修,減少外委維修、降低成本費用效果顯著。
同時,他們還采取“專業區域化、區域專業化”的用人導向,把年齡偏大、體質較差的員工遞次優化到生產輔助、地麵生產單位,實現生產、輔助及地麵單位“三層級”人員的有序流動,勞動組織管理更加“人性化”。
裝備升級、控員提效的全麵實施,對員工的業務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們結合礦井生產實際,積極推進“人機相宜”,不斷完善人才培養機製,在紮實開展每日一題、每周一堂技術課、每旬一案例教育、每月一考試、每季一考核、每人一檔案“六個一”培訓工作基礎上,積極構建“廠商製造技術轉化為礦井應用技術、與高等院校合作提高專業技術、通過實踐培訓提高操作技術”的三渠道培訓模式,形成了“6+3”安全培訓體係,不斷將“理論技術”轉換成“實操技能”,進一步提高員工駕馭新設備、新技術、新工藝的能力;推行一人多崗、一職多能,實現了煤礦工人從高危勞動密集型向高精尖技術密集型的轉變。
顛覆傳統生產模式。該礦在2017年實施采煤專業取消夜班生產、掘進專業推行“周日集休”的基礎上,通過持續推進裝備升級和“三抓四到位”(抓早開工、抓設備質量、抓勞動組織優化,人員到位、思想到位、責任到位、措施到位),於9月1日,率先實行了全礦井“取消夜班+周日集休”新機製,徹底顛覆“一年365天、一天三班倒、24小時連軸轉”的傳統循環作業模式,消除了夜班及周日安全薄弱時段,讓職工更加體麵的工作,騰出更多的時間陪伴家人。
“實施全礦井‘取消夜班+周日集休’新機製,是化解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需要,也是提升職工幸福指數的一項重要舉措。”該礦礦長鄧濤欣慰地說,實施全礦井“取消夜班+周日集休”,目前在全國煤礦中是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目的就是讓職工回歸正常的作息時間,能在周日陪伴家人,使他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新思路再譜新篇章
發展才是硬道理,創新孕育新動能。
“新舊動能轉換隻有起點沒有終點,我們將持續深化‘一提雙優’建設,明確‘主攻點’,細化‘路線圖’,從長計議、協同推進,助推礦井高質量發展。”鄧濤礦長滿懷信心。
該礦按照裝備再升級、係統再優化、人員再精簡的原則,優化開拓方案,持續深化薄煤層智能化采煤勞動組織安排、時間節點把控、工序工藝改進等工作革新,確保礦井生產接續正常。
加大掘進智能截割的攻關力度,在掘進工作麵現有視頻監控的基礎上,研究基於虛擬現實的掘進作業遠程操控與仿真係統,對截割斷麵軌跡進行設計,結合掘進機機身傳感器所采集到的工況參數,依托“互聯網+”平台,解決在地麵遠程控製快掘的“瓶頸”。
實現生產係統的保障力再優化,重點做好地麵儲裝運係統的升級改造,在南翼162采區裝備單軌吊,應用洗煤皮帶負載隨動技術,完成礦井供電遠程自動化係統、機電運輸設備遠程監控係統、壓風機升級及餘熱綜合利用係統,進一步增強“采、掘、機、運、通”各專業的協調性。
加快信息化數據融合,在原有22個子係統實現綜合自動化平台集中監測、監控的基礎上,全麵做好地麵水廠、自動化掘進、TDS選矸係統的融入工作,力爭做到井下采煤、掘進、運輸、分矸以及地麵洗煤、水處理等全流程信息化,實現各子係統能夠在同一平台遠程控製,並對實時數據和曆史數據進行采集,實現各專業“一張圖”查詢,“一張表”導出,全麵釋放管理智能增值工程紅利。
持續推進勞動組織深層次變革。大力實施尋找“千裏馬”工程,製定《專業技術後備人才培養實施意見》,認真落實“百名後備人才”計劃,將大中專以上學曆的中青年和生產技術骨幹納入重點培養對象,擇優安排優秀後備人才實行輪崗學習掛職鍛煉,實現人才培養多元化,為礦井可持續發展提供人才儲備。
潮平岸闊風正勁,揚帆起航正逢時。每一個追夢的身影都將被定格為曆史,每一滴奔跑的汗水也將澆灌出未來。站在新的曆史起點上,敢於擔當的濱湖人,正以堅如磐石的信心、隻爭朝夕的精神、爬坡過坎的韌勁,持續推進新舊動能轉換,奮力譜寫“美麗智慧濱湖建設”的時代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