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改革開放共成長
1978年的中國,改革開放成為年代注腳。從那以後,改革為這個國家的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更創造了舉世矚目的中國奇跡。
1978年的霍林郭勒,開發建設霍林河煤田的序幕剛剛拉開。從那以後,開拓者們艱苦卓絕的創業曆程為這座城市帶來了無限生機,更創造了無與倫比的霍林河速度。
2019年,對我來說,不僅僅是改革開放四十年,也是建礦四十三年。作為改革開放的親曆者和霍林河煤田的建設者,對於改革開放我有著深深的感受和體會,身為土生土長的霍煤人,我已紮根在這片土地上四十年。
從改革開放前夕入伍,到今天,我在霍林河礦區工作40年,親身感受到了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企業和我個人發生的點點滴滴變化。可以說,霍林河煤田的發展和整個改革開放是同步的,霍林郭勒露天煤業的發展是改革開放一路走來的縮影。回首40年與改革開放共成長的日子,往昔曆曆在目。
1978年7月25日,我懷揣著喜悅的心情坐上了敞篷解放大卡車,經過18個小時的顛簸晚上八點多鍾到達了霍林河五七鎮,圓了自己的當兵夢。可第二天,到外麵一看,心涼了半截,眼前的景象,跟自己想象的未來,天地之差,當時我的心情用語言無法表達。沉悶了、後悔了.....一想到自己的夢想還沒有實現,就要打退堂鼓,怎樣向家鄉的父老鄉親交代,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終於戰勝了自我。至此以後,我從一個毛頭小夥子成長為一名光榮的中國共產黨黨員,擔任了班長、統計員。由於自己工作的表現較好,一九八一年五月我被組織上留到了地方,參加霍林河煤礦的建設。
創業初期,我們在這裏克服了種種常人無法想象的困難,夏天蟲蚊叮咬,冬天大雪封山,氣候裏幾乎沒有春天和秋天,說熱就熱得不行,說冷就冷得發抖,夏天最高氣溫40度左右,冬天最低氣溫零下42度。在這樣極其艱苦的條件下,我們每一個人都以“開的進,站得住,衝得上”的精神,用青春和熱血乃至生命書寫了一部中國能源開發建設的創業史。這部創業史是一種精神,也是一種文化,更是一麵大旗,在開發建設霍林河煤田的進程中凝刻成了永恒的“霍煤魂”。
霍煤集團43年,是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43年;是一代開拓者、建設者戰天鬥地,奉獻青春的43年。從1976年建礦,到1984年和1992年兩期投產,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建成了國內第一座自行設計施工的千萬噸級現代化露天煤礦。1999年整體改製以後,霍煤集團更是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霍煤集團走上了一條全新的、煤電鋁一體化的多元發展道路,形成了以煤電鋁三大產業為主體、建築安裝、房地產、交通運輸、城市公用等相關產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綜合性大型企業集團。2004年與中電投資產重組,霍煤集團展示出更加昂揚的發展勢頭,“雙千萬、雙投產”,煤電鋁路全麵推進,各行各業同步發展,產值利潤跨越式攀升,成功實現“五年三番百億”第一番,全體霍煤人無不為之自豪和驕傲。
經過40多年的開發建設,霍林河礦區已經由荒無人煙的原始草原,成為內蒙古乃至全國的大型煤炭基地,成為內蒙古東部城市璀璨的明珠。看著這座我們親手建設起來的草原煤城,我會覺得非常滿足,非常愜意。這裏麵有我的心血和汗水,有我的智慧與理想,有我的奉獻與付出,有我的寄托與希望。
作為改革開放的親曆者,作為霍林河煤田的建設者,無論年紀多大,我都堅持做好本職工作。之所以堅持是因為我熱愛霍林郭勒這片土地,更眷戀露天煤業這個我為之奮鬥了近40年的企業。我希望這座年輕的城市能夠發展得更好,城市裏的企業能夠走得更遠,城市裏的人們能夠生活得更幸福。
智慧能源公司
於永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