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天河——紅旗渠
在喜迎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9月21日,我有幸跟隨單位來到河南林州市參觀了紅旗渠,這是我人生第二次到紅旗渠參觀學習。通過了解那段震撼人心的曆史,我被那種自力更生、艱苦創業,自強不息的精神所深深感動和鼓舞。
我所看到的“紅旗渠”宛如一條玉帶,蜿蜒曲折,流淌在太行山的懸崖峭壁之中,浮現在我眼前的是一段刻骨銘心的曆史見證。1960年2月,林縣人民在縣委書記楊貴的帶領下,曆時數年,在太行山中用鮮血、汗水和生命修建了號稱中國水長城的水利工程——紅旗渠,也稱人造渠和人工天河。
林縣人民在艱苦的歲月裏為了求生存引漳入林,跨越兩省的崇山峻嶺,利用有限的生產力改造大自然,重塑山河,這一偉大的壯舉,要何等的勇氣和膽識,真正體現了共產黨心係百姓,全心全意地為人民謀福利。當年一群最為勤勞樸實的林縣人民,用自己的生命和汗水修建了紅旗渠,用最簡單的工具創造出了世界的奇跡。並孕育出了“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這種“紅旗渠精神”深深震撼著我,打動著我,鼓舞著我,使我心靈倍受觸動、情操倍受陶冶、鬥誌倍受鼓舞、精神得到進一步升華。我覺得紅旗渠不僅是一座不朽的豐碑,而且更是“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典範。紅旗渠精神催人奮進,給於人們了無窮的力量和精神。
當我乘車向紅旗渠進發的時候,看到周圍的太行山脈連綿起伏、巍峨聳立,蜿蜒曲折的雙向環山公路像一條看不到首尾的白色絲帶,靜臥於群山峻嶺之間,引導著我找尋和探索群山之中的神秘,讓我更加想到林縣人民開山修路和當年修建紅旗渠時的事何等的艱辛。當我跟隨導遊,登上了紅旗渠石牆,頓時一種曆史的滄桑感和莊嚴的神秘感湧上心頭。石渠依山勢蜿蜒於太行山腰,頭上是陡峭的石崖,渠外側是高高的山坡,渠內流淌著紅旗渠引來的漳河水。
據導遊講,當年建設紅旗渠時,全民總動員,年輕的姑娘們也不示弱,她們拋開陳舊的女人不能搞建設的思想,拿起鐵錘上山打釺,鑿山挖渠,手磨爛了也依然堅持。她們以少有的耐力和柔弱之軀,為自己塑造了女性的自尊、自信和自強。她們用自己的出色表現,讓太行山上堅硬的岩石低下頭來。紅旗渠工地上的姑娘們以她們的所作所為贏得了“鐵姑娘”的稱號。
提起紅旗渠,不能不說青年洞。紅旗渠要從陡峭如切的狼牙山懸崖絕壁上穿過,必須鑿通一條六百多米長的隧洞。太行山堅硬如鋼的石英砂石,一錘下去,隻能留下一個斑點,這使得青年洞成為紅旗渠建設最艱巨的人物。青年洞是紅旗渠的咽喉工程,1960年2月開始動工,當年10月因自然災害和國家經濟困難,上級決定農民生產自救,總幹渠被迫停工。為早日將漳河水引入林縣,林縣人民提出“寧願苦戰,不願苦熬”,並挑選了300名青年組成突擊隊,背著領導堅持繼續施工。當時每人每天隻有六兩糧食,為了填飽肚子,就上山挖野菜,下漳河撈河草充饑,以“愚公移山”的精神,終日挖山不止。他們創造了“連環炮”、“瓦缸窯炮”等方法。因參加鑿洞的突擊隊是從全縣民工中抽調出來的優秀青年,故將此隧洞取名“青年洞”,洞名由郭沫若先生親筆題寫。
在紅旗渠修建過程中,有不少年輕人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10年間,有81人倒在了工地上,他們大都是風華正茂的年輕人。說起他們,難免令人心情沉痛和惋惜。紅旗渠總設計師吳祖太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吳祖太的母親病故時,他仍然在工地上。他身懷六甲的妻子,在料理老人的後事之後,因舍己救人犧牲。沒過多久,王家莊隧洞工程發生塌方,這位當時少見的水利學校畢業生又獻出了自己年僅27歲的生命,他的屍骨也與太行山永存。死去的人長眠於此,活著的人仍然不畏生死,繼續在太行山懸崖峭壁上揮灑熱血,譜寫青春的麗歌
當年紅旗渠青年人的豪邁與樂觀,深深感染著我。我站在紅旗渠上,站在“青年洞”旁,看著紅旗渠從深山峽穀蜿蜒盤繞而來,在懸崖峭壁腰間纏綿而去,宛如千錘百煉的“繞指柔”,宏偉而壯麗,不愧是石破天驚、世間少有的“人工天河”。
在參觀學習紅旗渠過程中,我的心情非常沉重,不斷地被那些年輕的生命和感人事跡所震撼,這使我更加認識到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需要倍加珍惜。在“青年洞”旁,我默默的暗暗發誓、暗下決心,一定要在“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深刻反省自身的缺點和不足,不斷增強自己的黨性修養,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將“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發揚光大。
通過參觀學習紅旗渠使我深刻體會到:人總是要有一點精神的,越是艱苦的地方,越是複雜的環境,越是困難的事業,就越是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撐。我們黨是靠艱苦奮鬥起家的,也是靠艱苦奮鬥不斷發展壯大、成就偉業的。沒有艱苦奮鬥,就沒有今天祖國的繁榮富強,就沒有如今的幸福生活。大力弘揚紅旗渠精神,必將在億萬人民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化為一種巨大的物質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