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煤,劍指無煤柱開采 ——晉煤集團用科技創新掀起煤炭開采“技術革命”
九月的天空,蔚藍清澈,大塊的雲朵快速地劃過中條山脈,形成肥羊般的壯麗畫卷。雨後彩虹飛架,把天上人間連為一體。在鬱鬱蔥蔥懷抱中的晉煤集團晉聖公司億欣煤業,金秋的豐收喜悅激蕩著人們的心潮,一場煤炭工業科技革命的浪潮——無煤柱開采技術應用正在這裏悄然興起。
破繭而出 打破傳統開新路
切頂卸壓自動成巷無煤柱開采技術,可有效降低巷道超前壓力,最大限度提高資源回采率,降低生產成本。不僅對緩解采掘銜接和延長礦井壽命,提高礦井綜合經濟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且是礦井突破傳統工藝限製、提升安全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徑。被業界譽為‘第三次礦業技術革命’。
作為全國優質無煙煤生產基地,在長達61年煤炭開采曆史中,幾代晉煤人不懈追求,深入探索,積累了豐富而又臻熟的資源開采技術和經驗,打造了一張能源企業的“靚麗名片”。然而,近年來,隨著礦井逐步向深部、邊緣地帶以及地質條件複雜的區域延伸,資源浪費嚴重、采掘銜接緊張、安全管理難度與日俱增。在煤炭行業競爭日趨激烈的大背景下,如何提高資源回收率、減少資源浪費,實現降本增效,延長礦井壽命已經成為集團公司當前麵臨的重大課題。
“麵臨嚴峻的發展形勢,必須改革現有開采模式,全麵推行‘無煤柱、小煤柱開采’,提高煤炭資源回收率、延長礦井服務年限”。晉煤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李鴻雙在落實全省國資國企改革大會精神上的講話為企業的改革突圍指明了方向。
其實,早在2017年9月,晉煤集團就審時度勢、破題立新,成立無煤柱開采技術課題組,總工程師親自領題落實,“走出去”到先進礦井“對標取經”,參加相關學術會議、技術交流和培訓學習,開闊視野、提高認識;多頻次與中科院何滿潮院士團隊——北京中礦創新聯盟進行交流接洽,結合本部各礦井生產條件,反複論證技術方案,確定“110工法”項目主攻方向,先後召開6次專項會議,專項解決調研提出的33個問題,修改完善具體細節,並最終形成《億欣煤業切頂卸壓無煤柱自動成巷開采正式設計方案》。
先行先試 打造“樣板示範點”
“摸著石頭過河,先穩一步,再邁一步”。針對各個礦井不同的地址構造和生產條件,如何將這種全新的采煤模式成功嫁接在晉煤集團的“沃土”上,並實現開花結果,關鍵在於集中優勢資源,研究破解核心技術,打造“樣板示範點”,進而形成複製推廣。
晉煤集團晉聖公司億欣煤業作為集團公司煤炭板塊新生勁旅,憑借資源儲量大、瓦斯賦存小、頂板相對完整、地質條件簡單、生產係統高效等一係列得天獨厚的優勢,最終,成為試驗無煤柱開采技術的首選對象,並將該礦XV1306工作麵試點主戰場,以“非常之力”打響了地心深處采煤技術革命的“攻堅戰”。
為保證試驗效果,盡早推廣應用。集團公司領導親臨現場指導,多次深入井下現場、靠前指揮,對生產組織、安全管理、技術改造等諸多環節進行調研督促,並給予了強大的政策、人才、技術的支持;相關業務處室也以“六個破除、六個著力、六個堅持”的政治擔當,落實“一線工作法”,現場盯守不斷線、跟蹤服務不停歇,協同專業院校,“同口徑”對標實施,在關鍵技術和主要問題上組織攻關實現了重大突破;晉聖公司及億欣煤業各級技術、施工人員,堅持問題導向,每周召開一次項目推進會,直麵困難問題,研究商討對策,群策群力,集思廣益,先後跟進完善聚能管預裂爆破、礦壓監測、頂板支護等一係列技術難題,研製“U型棚升降裝置”,大幅提高試驗效率,為項目落地爭取寶貴的時間和經驗。
據悉,經過集團公司上下協調,多方努力,無煤柱開采試點XV1306綜采工作麵已於今年5月中旬全部回采結束, 整個工作麵成功留巷461m,較以前相比多回收煤柱3.3萬噸,經初步測算產生直接經濟效益900餘萬元;而且,隨著該技術的改進和推廣,其社會經濟效益還會進一步增大。
以點帶麵 打通改革發展新鏈條
“點上開花,更要麵上結果”。晉聖公司億欣煤業“110”工法的成功試水,隻是晉煤集團技術創新、改革增效邁出第一步。下一步,以晉聖億欣煤業為牽頭,還將繼續對無煤柱開采一係列配套技術和經驗進行完善、提煉、總結、推廣;預計2019年底,將實現大麵積的推廣應用。目前,按照晉煤集團的部署要求,寺河礦、成莊礦、寺河二號井和天安公司葦町煤業等礦井已經開始著手合作立項、方案設計及現場準備等相關工作,並積極選配技術骨幹成立課題組,專門負責技術攻關,確保無煤柱、小煤柱開采技術在本單位順利推廣應用。
說起來,無煤柱開采“110工法”隻是晉煤集團年初確立的八大重點科技攻關項目之一。如何圍繞高效、智能、綠色的原則,讓眾多科技成果盡快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經濟效應和社會效應才是企業低成本、高質量發展的根本所在。
“2019年,晉煤集團通過嚴格的層層篩選和研究論證,將全麵推廣15項具有重要意義的科技創新項目。”晉煤集團科技項目管理部部長李亞超自豪地說。
創新驅動,科技興企。隨著無煤柱開采科技創新項目的成功推廣和全麵實施,必將為集團公司“四化”建設、高產高效、災害防治等工作帶來非常大的幫助,也必將為企業“二次轉型”改革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