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口萊山書院有個“精神糧倉”
龍口萊山書院有個“精神糧倉”
本網記者:白曉光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作為山東省龍口市萊山文化推廣人、《萊山風》文化傳媒主編的薑永進,一直對籌建”萊山書院”情有獨鍾。而今,在他不懈追求與努力下,這個“精神糧倉”初具規模,並小有名氣。
山東省龍口市自古就有“依山傍海、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之說,萊山風光秀美、山清水秀、淳樸民風、紅色文化比比皆是,在煙台、全省、全國也有一定的影響。建立這個書院,就是傳承龍口萊山文化的一種形式和載體,而萊山又是一座秦始皇曾經登過的名山,通過個書院,彙集本地作家出版的精華之作,對於提升和推廣萊山文化的意義和作用十分重要,因此,也得到了龍口市廣旅局領導的重視,並多次指導。“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更是傳播文化的最好、最直接、最迅速的方式。作為文化人都知道:讀史可以感受曆史長河中國家的興衰罔替,人生的起起伏伏;讀詩可以領會古時文明中寧靜的田園,人物的悲歡離合;讀經可以學習哲人的智慧,天馬行空的思維…萊山自古就有許多傳說和文化曆史。早在龍口市誌上就讀到過有關它的傳說,"當年唐太宗東征至此,人馬皆渴,尋泉聲而來,忽遇黑虎蹲伏泉邊,馬未敢前行,有黑虎禪師嗬之使往,全體將士飲此甘露,士氣大漲,於是捷報頻傳",便有了今日萊山"黑虎泉"的來曆,其名聲不亞於濟南“趵突泉”。前不久,龍口市攝影家協會副主席曹積濤看了龍口大眾網上的寫萊山的五千字大稿《春到萊山》後表示:作為龍口人,咱必須支持龍口文旅事業,支持萊山文化開發!“萊山書院”就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在大家的企盼中誕生。書院采取各方麵支持、社會人士捐贈、管理人員自籌、好友相約送書等方式,目前藏書量共達到8000餘冊,其內容涵蓋海外名著、國學經典、龍口名人傳記、專業技術、政策法規、健康娛樂、網絡文學、報刊雜誌等,受到了閱讀愛好者的喜愛,紛紛利用業餘時間給自己“充電補糧”。截止目前,書院閱讀量達到千人次,成為了大家思想交流、提升綜合素質的重要場所。
“萊山書院”這個“精神糧倉”的亮點就是彙集了眾多龍口作家作品,目前有四十多位本地作家專著在“萊山書院”受到閱讀者厚愛。當代著名作家,現為中國作協副主席 、山東省作家協會主席張瑋的作品《古船》、《文化訪談》等專著位列書院;龍口宣傳部原副長田長堯得知創辦”萊山書院”的消息後,專程帶著自己的作品,送到七甲鎮,將作品《不忘初心》、《徐福傳》等作品送到書院,極大鼓舞了萊山文化的熱心傳播和推廣者;龍口國家稅務局龍港開發區分局副局長曲紹安也將自己的新作《燈塔》專門安排人送到了書院,表達了對書院的支持與厚愛;龍口礦業集團原總經理助理、發改處處長周建民的《謀勢求和》一書、龍礦集團原工會副主席孫世國的《守望幸福》等三本係列專著、龍礦集團黨委組織部科長崔宗波的《那一抹書香》、《家有高考生》兩本散文作品、龍礦集團工會原辦公室主任李明文的新書《煤海春秋 》等專著,同樣受到了文化人士的喜歡。
“萊山書院”這個“精神糧倉”雖然小,但小書院有大氣派,“書院”成為開啟文化思維智慧,推廣萊山文化、激發龍口人們熱愛萊山、推廣萊山、宣傳萊山、激發創新活力重要平台,成為豐富市民業餘生活的精神園地,將“書院”打造成內聚人氣、外樹形象的萊山文化品牌。
小書院大智慧。書院體現著籌建者薑永進先生對萊山文化推廣的追求,體現著人文細節的量化。這個書院,讓大家“‘回歸課堂’重新撿起各方麵書籍,既可以‘補腦’又可以‘提質’。” 在方便社會各界瀏覽不同形式的書籍的同時,滿足不同方麵對求知啟智、休閑放鬆的文化需求,是社會各界學習知識的“充電驛站”、交流思想的“精神糧倉”和豐富生活的“文化課堂”。書院雖然小,但也配備了一名管理人員,製定了《圖書管理製度》、《圖書借閱製度》等。同時,將“書院”融入萊山文化推廣之中,因而,在沒有官方投入資金的前提下,這個書院開始小有名氣,並吸引了各界主動捐書,靠著點滴起步,成就著“萊山書院”的美好。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萊山書院”大家的關注下,逐步成長,逐步小有名氣。依托《萊山風》文化傳媒和”萊山書院”的影響力,《萊山紅色文化促進會》於今年十月份應運而生,這個文化促進會由著名作家王希永老師主導並擔任會長,目前,萊山紅色文化促進會暫分3個機構:萊山書畫家協會、萊山攝影家協會、萊山戲劇影視中心。黃城分部設:萊楓藝術中心、萊楓藝術團。可以說,這是萊山書院釋放的“蝴蝶效應”。
小不是美的,大也不是最美的,但從小到大絕對應該是最吸引人的。因為人們見證了成長,見證了“萊山書院”這個“文化糧倉”的發展,這裏麵有薑永進的智慧,有他支持者的力量,有被他的無私而感動的無言的支持。秋月深深,千裏梨樹,萬裏果香,望萊山內外,豐收在望。博觀約取,夢有所歸。在這個絢麗多彩的收獲季節,站在萊山之峰,靜聽大海的濤聲,一股浪漫由然而生,因為我們不僅有《萊山風》文化傳媒,更有”萊山書院”相伴,我為您自豪,為您驕傲,因為有了”萊山書院”,我們才有了創新發展的平台,才會凝聚更多的作家及文化學者宣傳萊山、推廣萊山!我們永遠走在推廣萊山文化的大路上,因為現實告訴我們:萊山文化,可遇不可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