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在於積累
知識在於積累
保衛部:周勇
有這樣一個小故事:在山洞裏有一塊大石塊,上麵的水滴每天夾雜著礦物質不停地在他上麵滴。自傲的石塊對對水滴不屑一顧,它笑道:“你這小小的水滴,妄想在我上麵堆積出大山?真是白費功夫。”小水滴沒有動搖,還是日夜不停地擊滴向石塊。日複一日,年複一年。許多年後,奇跡出現了,大山沒有堆積成,但石塊不在是單獨的石塊,在石塊上麵出現了美麗的石筍。
小水滴能夠堆積成石筍,靠的是什麼?無疑是堅持不懈地努力,它的成功是日積月累換來的。正如魯迅所說的:“有一分勞動就有一分收獲。日積月累,從少到多,奇跡就可以創造出來。”其實,求知也同樣少不了積累的過程。學習不是一種一次性的行動,而是一次長途的跋涉。
古今中外有學問的人,有成就的人,總是十分注重積累的,知識就是積累起來的。就比如說我國清朝著名作家蒲鬆齡,他所寫的《聊齋誌異》。它不僅是蒲鬆齡的代表作,更是他花了無數的心血搜集材料的結果。蒲鬆齡在數次落榜之後,對仕途徹底地失望了,於是隱居潛心創作,立誌寫出一部以鬼神為題材的作品,以揭示黑暗的社會生活。他雖然知道一些鬼怪故事,但要寫成《聊齋》卻是杯水車薪。於是他在道旁擺下一個茶攤,行人誰要是能講出一段鬼故事,就可以免費喝茶休息。通過這樣的方式,蒲鬆齡不僅積累了大量的創作素材,也了解了當時各地的風土人情,最終創作出“寫鬼寫妖”,“刺貪刺虐”的“孤憤”之書。
王羲之的“水盡功自成”也能給我們啟示。素有“書聖”之稱的王羲之,有了兒子王獻之之後,決心把他培養成為一個像自己一樣聲名遠揚的大書法家,所以在他八歲的時候就開始教他學習書法,嚴格要求他每天都臨池練字。時間一長,王獻之有點沉不著氣了,感到厭煩,就問父親學習書法有什麼簡單快行的方法。王羲之指著院中的七口大水缸說:“水盡功自成,等到這七口缸裏的水都寫完了,你就知道什麼是成功的秘訣。”王獻之按照父親的說法去做,等到七口大缸裏的水都用完了,這才知道積累和磨煉才是成功的唯一途徑。
賈蘭坡說過:“搞學問就像滾雪球,越滾越大,不滾就化。”知識在於一點一滴的積累,日久成多,就將成為一個有學問的人。而平日不注意積累,卻想一日掌握一切知識,那是不能實現的。因此,我們要想掌握知識,積累才是唯一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