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變
“銘”變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習總書記提出的號召已在全國各地開花,甚至有的已經結果。西銘礦建礦六十年來,並未老態龍鍾,也不暮氣沉沉,而是越發年輕有活力,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座曆久彌新的老礦區。
回首往日,熱鬧與雜亂並存
悠閑的午後,坐在辦公室裏,呼吸著大山送來的清涼空氣,凝望著窗外幹淨繁忙的街道,不免浮想聯翩,從山下沿著蛇形的盤山公路向上走,會看到“團結、奉獻、求實、進取”字樣的景觀石,這就來到了我的故鄉——西銘礦。礦區布局呈條帶狀,像一條絲帶從斜坡延伸到七裏溝。沿著礦區的大門口一直走,就走到號稱礦區“小柳巷”的大虎溝,這裏曾經是礦區唯一的菜市場,攤販多、人流大,占道經營是常態,垃圾遍地。
菜市場再往西走一百米就是大虎溝廣場,這個廣場承載了我許多回憶,兒時總和朋友們來這玩,喜歡你追我趕在人群中穿梭,這裏有一個籃球場每天打籃球的人接連不斷,由於常年不修,已經滿目蒼夷。大虎溝還有個特點就是在上下班高峰期還會堵車,成了礦區一道煩人的“風景線”,這個原因說起來就是停車不規矩,除了私家車,還有號稱“礦山小越野”的麵包車在這裏隨意停放,導致職工們上下班高峰期擁堵。
回首往日,恢弘與汙染並現
穿過礦區的廣場沿著“絲帶路”往西走就來到了玉門,這裏是工人們下井的通道。路上還能看見幾個冒著濃濃白煙的鍋爐房,隱約可以聞見一些刺鼻的味道,這是鍋爐房正在工作。礦區那會氣勢最恢弘的就是虎窩辦公樓和職工接送車隊了,虎窩辦公樓就像一位巨人聳立在礦區的中心地帶,那驕傲的身軀直挺著,高高俯視著人們,一扇扇窗反著光,密集的聚在一起;那會人們還不是太富裕,買不起私家車,人們上下班都坐班車,那會礦區的班車少說也有10輛,一到下班點,就浩浩蕩蕩的從玉門開往山下的各個方向。這就是我曾經的西銘礦,恢弘與汙染並現,可以說是痛並快樂著。
放眼當前,舊貌換新顏
當十九大的春分吹遍了神州大地,西銘礦也翻開它曆史上嶄新的一頁。在礦黨政的正確領導下,全礦自去年開啟了環境治理工程,讓礦區環境煥然一新,如今的礦區可以用“山重水覆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來形容。兩輪車換四輪車的人多了,生活越來越好;井下生產環境安全係數高了,工作越來越好;交通越來越通暢了,心情越來越好;籃球場幹淨整潔,又新添了健身器材;天更藍了水更清了,環境越來越好。礦區供暖的鍋爐房已經改造成為了“電改氣”的環保機器,再也聞不到以前刺鼻的味道。十裏礦區的職工群眾們演繹著曼妙的舞姿,凝神聚氣的太極拳讓耄耋老人精神倍增,廣場周邊鍛煉身體的人群絡繹不絕,這樣的情景每天早晨在礦區大虎溝廣場都會如期上演。
今非昔比,生活環境更加美好
談及當年礦區麵貌,人們就滔滔不絕地打開了話匣子。“過去礦區到處是塵土飛揚,低矮破舊的棚戶區通常擠著一家四代人。雖然經曆了煤炭行業的寒冬,但沒有擋住這座六十年老礦區的華麗轉身,在礦區環境治理工程工作的大力推動下,一樁樁,一件件暖在職工家屬心坎上的民心工程在礦區悄然興起。近幾年礦區建起了一棟棟廉租房,拔地而起的住宅樓,環境優美的居民小區,就連生產區都是綠樹成蔭、花草連片,北山公園蔥蔥綠樹、亭台樓閣成為人們休閑鍛煉的絕佳地,到處都是欣欣向榮的景象。大虎溝也建成了農貿市場,讓擺放無序的商販有了規矩,與往日相比已經沒有再出現占道經營的情況。曾經鬧心的大虎溝交通和馬路兩邊無序停放的車輛,現在已經舒心通暢,馬路兩邊、辦公樓前、福利樓前停車場都規劃了停車線,車輛整齊劃一的停放著,這都得益於我礦開展的環境治理工程建設。使礦區更加美麗、和諧、宜居。
礦區的變化與黨中央十九大提出的發展目標是一致的,與我礦第九次黨代會提出的建設“四個西銘”的目標是一致的。幾年來,礦區麵貌發生了巨大變化,給礦區職工家屬帶來了真正的“實惠”。烏金滾滾汪洋,六十年風雨兼程、六十年勵精圖治、六十年崢嶸歲月、六十年艱苦創業,礦區環境變化折射出了礦區的蛻變升華,讓每一位幹部職工為之欣喜,給每一位工人同誌以激勵自勉。在未來的數年,西銘礦將踐行“雙為”理念,深化“三項工程”落實“七化”管理,為全麵建設“有溫度的新西銘礦”目標而奮鬥,為礦區人民謀求更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