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永遠在路上--——貴州豫能黔西分公司災害治理工作紀實
在雲貴高原上,一支從無到有的災害治理專業化隊伍,一個僅8個月的新生團體,453名紮根高原、回饋貴州的鑽探者,在蹣跚學步中堅強向前,在貴州豫能災害治理工程中交出了這麼一份成績單……
“低量到高效”
貴州豫能黔西分公司的前身是特種工程中心。在成立之前,新田項目部的四個防突隊月鑽孔進尺幾乎一直在3萬米以下徘徊,如何迅速扭轉總進尺量低、人均工效低、衝孔煤量低的“三低”困局是擺在新生單位麵前的最大難題。
怎麼辦,如何幹?作為貴州豫能資深專家的張誌良臨危授命,麵對困局隻說了一個字“幹”。時任特種工程中心總工程師的陳祖國和新田項目部負責人陳西華同屬“80後”,他們沒有等待,更沒有抱怨,而是一頭紮進鑽孔施工現場的第一線,白天夜晚輪流到井下現場跟班寫實,升井後又對照鑽孔施工圖紙03manbetx 症結、優化設計方案……時任黨支部書記兼機電副主任陳尚兵結合一線職工的呼聲和期盼,同其他班子成員一道研究製定了以正激勵為主的《工資薪酬分配方案》。“雙管齊下”一舉體現出巨大能量,3月份當月就突破鑽孔進尺3萬米大關,扶搖直上3.5萬米,衝孔煤量1016噸,綜合工效達11.337m/工;其中特種工程隊的千米定向鑽機施工了3044m,單孔最大深度達459m,創造了西南地區本煤層鑽孔孔深新記錄。
“一個標準、一個體係”
廣大幹部員工的正氣已足、激情如火,如何使之規劃化、常態化成為了關鍵中的關鍵。僅有4人的機關工作人員,在月均100元辦公費用的“一窮二白”基礎上,通過借鑒兄弟單位專業化隊伍成熟管理經驗,收集各方麵意見,按照“一個標準施工,一個體係管理”的原則,探索符合工作實際的運營管理模式,結合實際修訂67項管理製度,構建專業化隊伍統一管理體係。
他們還規範注漿容量製作刻度,技術措施中計算每孔用量,每周對封孔留樣存檔,全麵推行“兩堵一注”+膨脹水泥+一根管帶壓封孔技術,鑽孔施工質量和封孔效果明顯提升,礦抽采量最高月度達497萬m3,發電量月穩定在550萬度以上,較之前提高了2.5倍。
“優化考核加減法”
追求高質量發展,作為災害治理專業化隊伍人員素質高低是重點。為此,貴州豫能黔西分公司在“踢好頭一腳”、完成“開門紅”後,用“減法”持續優化不具備取證素質人員,優化不會操作鑽人員,優化安全思想不牢固人員,考核幹部隊伍素質,優化幹部職工隊伍結構,人員逐步減少,工作效率卻不降反升。用“加法”提素質搞培訓,先後組織各類培訓15期,組織職工技能等級鑒定12人次,安全管理人員培訓6人次,職工日常技能提升和防突專項培訓2265人次,組織特殊工種取證培訓122人次,職工持證率58.08%,同比提高了22.38%。特別是通過培養大學生鑽機長、大學生班組長、鑽機包機製、導師帶徒等辦法培養鑽機和機修全麵手,基本達到了人人會操作鑽機、會維護鑽機的良好效果。
“創新創效降成本”
“居家理財必算經濟賬”。貴州豫能黔西分公司從蹣跚中學會前行,始終將算好經濟賬作為管理管控中的關節點。他們以創新創效為切入點,堅持在技術上、管理上尋找新突破,激活力、提效益。健全完善了《黔西分公司科技創新考核驗收辦法》、《小改小革激勵辦法》等多項管理製度,激勵廣大幹部職工增強創新意識,提升創新水平。他們引進的新型防噴裝置,大幅度減少了打鑽瓦斯超限的次數,捕塵率達到95%以上;應用底抽巷高壓水力衝孔、推廣超高壓水力割縫,累計衝煤24523.87t,單孔3.46t,同比提高了70%。同時也煤層泄壓效果、瓦斯抽采濃度均有很大提升。積極探索研究高壓水力機械擴孔造穴技術,糯東項目部12000回風底抽巷27#機共擴孔造穴112個,造穴深度344.5m,平均單孔3.35噸,抽采濃度達80%,在瓦斯治理上取得了新突破。
同時,圍繞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益這一重點,由原來的“先幹後算” 轉變為“先算後幹”。加強材料考核,設置材料定額單耗,節獎超罰,嚴控打鑽材料單耗成本,材料單耗由原來的35元/m降至29.6元/m,環比減少5.4元/m,累計節省材料費約413萬元。他們還對舊鑽頭進行二次修複,在煤層中、低硬度岩層的區域裏複用,修複平頂鑽頭能夠打硬度最大的岩孔120m左右,煤層孔1000m左右,修複成本不及新鑽頭一半,月度節省材料費20萬餘元。對夾持器和回轉器進行改裝,複用了一批原磨細不能使用的舊鑽杆,同時實現了卡盤無需更換膠桶、彈簧、十字盤,年節省材料費用和人工達500餘萬元。
“揚千帆始於足下,破巨浪逆水行舟。”新生的黔西分公司在不斷進步的路上,雖步履蹣跚卻堅定有力,雖遇重重困難卻矢誌不渝,他們將用激情熱情和昂揚的鬥誌,在災害治理征程中,為貴州豫能打造高原一麵旗幟不斷努力、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