溜去的歲月
我從校園跑到社會裏,一轉眼已近三年了。上大學時,通常正當我興致勃勃瀏覽網頁或者在燈下全神貫注讀書時,電突然就停了,黑暗屢屢在十一點將我眼前的光亮終結,晚上斷電是我們學校的一項特有的製度,理由是為了讓學生按時就寢,次日課堂上方才有充沛的精力。關於此事,四年來我一直是抗拒的,因為黑夜一次次殘忍地在我寶貴的生命線上劃去一個日子。
印象中,關於時間的描述,最早潛入我腦海的詞彙便是“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老實說,當時的我是不明其真意的,為了不在課堂上被老師責罰,諸如這一類的成語警句定是要下功夫硬背的,讀個百十遍,才肯罷休。幸運的是,這種低年級學生慣用的招式讓我安然無恙地度過了小學的語文課堂,現在想起來,依舊不陌生。
時光真的在飛逝嗎?直麵這個嚴肅的問題,我的內心是空虛的,甚至會突然對不明了的未來產生一絲慌亂。我們把已經失去的稱為過去,尚未發生的稱為未來,而此刻停留在手心的,便是現在,但這時光何嚐會乖乖地停留?當下亦轉瞬逝去,我們究竟還有什麼?倘若要尋一些事物的痕跡來證明,不妨看一看朱自清先生的見聞:“早上我起來的時候,小屋裏射進兩三方斜斜的太陽。太陽他有腳啊,輕輕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著旋轉。於是—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裏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裏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我覺察他去的匆匆了”。時光默默地消失在我的麵前,離開我的空間,仿佛吹過的細風,再不之所蹤。
究竟過去是否不複存在?這個掌控時光的幕後真凶到底是誰?在牛頓經典力學的理論背景下,人們普遍認為時間是獨立於世界而均勻流逝的,就像一個時鍾,一秒,一分,一時,都是均勻的刻度,都有它固定的名兒,比如1時1分1秒和1時1分2秒,雖各自獨立,本質則無異,指針劃過去那一刻亦將不複存在。也有另外一種說法,即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這算得上我學生時代最偏愛的一門課程,把瞬間變成永恒,在時間中擺脫時間,就像詩人神奇般的暢言。相對論認為時間和空間有關聯,它們組合在一起構成了一個四維時空坐標,共同參與到物理過程中去,所以時間和空間有關係,不再是全空間共有的了。根據這一理論,舉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說質量大的物體周圍時間會變慢,同時在超越光速的前提下,時間的流淌也會減慢,扭曲,不再是勻速逝去的直線,甚至倒流,回到過去,如此時光即成為永恒,可眼下這樣的說詞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我們怎會有無窮大的質量,或者超越光的速度呢?由此可見,過去是不複存在的,時光並非永恒。
可是,我仍不相信時光卷走了一切,那些逝去的青春年華必定給我們留下了更加寶貴的禮物,友誼,愛,歡樂,孤獨,痛苦…使我們漸變得成熟,漸變得珍惜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