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書香明世人
最是書香明世人
高爾基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培根說:“知識就是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說:“讀書可以讓人保持思想活力,讓人得到智慧啟發,讓人滋養浩然之氣。”書籍是傳承文明的橋梁,是延續文化的中介;充實而有意義的人生,必須始終與閱讀相伴。
愛讀書
隻有書香濃鬱之處,精神的家園才會美好,才能真正給予人們以慰藉和鼓舞,達到 “此心安處是吾鄉”的境界。猶太族是著名的愛讀書的民族,也是全世界讀書最多的民族是猶太族,平均每人每年讀書64本,亡國兩千年之後,又能重新複國;複國之後,能迅速建成一個現代化國家;誕生了馬克思、愛因斯坦等大家;在全世界富豪榜中人數名列前茅……正是愛讀書,才使猶太人成為了一個優秀的民族。網絡時代的國人,有更多的平台讀書,更該多讀點書。然而據統計,我國人平均每人每年讀4.66本書,不到5本,還要加油。
我與書伴始於小學,讀的隻有課本;到中學時讀了一些小說還影響了學習;大學時讀了較多的書,開闊了視野。工作後,忙於工作讀書很少,直到2014年4月份,礦裏治災複礦,我因為宣傳工作量變小,給自己定了下每天閱讀一小時,每月一本書的計劃,靜下心來讀書。這個計劃一實行就是六年。讀著讀著,不知不覺中愛讀書了,與書中人物對話,悟書中之理,享受讀書之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隻有樂於讀書,才更容易讀進去,才能讀懂弄通。愛讀書、為自己讀書才容易讀進去,充實自己,讓自己“腹有詩書氣自華”,才能讓書真正能為生活添彩,讓生活更陽光;為夢想助力,放飛夢想的翅膀。
讀好書
讀書要讀經典,讀好書。一個人,若能堅持讀經典,堅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觀察、思考問題,去體味“高遠境界” “大氣格局”的內涵,便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現在是信息爆炸的時代,每年出版的書太多,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儒家經典、先秦諸子、專業、偵探、言情、武俠等而我們的閱讀時間不多,很難有時間和精力去檢驗哪些書是好還是壞,一些為利益出版的圖書,會讓人失望。但經典不會,無論何時翻閱經典,我們都會滿載而歸,它的每一句話都值得咀嚼都讓你有很長時間的思考,每一次閱讀都會有新的感受。這就是 “讀雜書萬卷,不若讀經典一藏”。《孟子》讓我們養成“浩然正氣”;《中庸》引導我們“中不偏、庸不易”,《孫子兵法》讓我們“知已知彼”;《曾國藩傳》讓我們“心靜以修身,圓通以求成”;《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引導我們養成積極主動、要事第一等好習慣;《老人與海》讓我們明白“人是不可以打敗的,你可以把一個人消滅,但你就是打不敗他 你可以把我毀滅,但永遠不能把我打垮”,《曆史的經驗》告訴如何學習、運用曆史經驗……通過書,我們可以與司馬遷談天下大事,可以看唐太宗如何施政,可以看張居正如何改革,領會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之妙。可以在空間上可以漫步中國大地、五洲四洋,在時間上可以縱橫千年,穿越古今。通過閱讀,可以發現世界如此之大,生活如此之多彩,大自然如此奧妙無窮。
善讀書
讀書雖好,也要講究方法,不能讀死書。“五之”讀書法是一個不錯的讀書法。“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用現在話來說就是首要博學,海納百川,兼收並蓄,博采眾長;二要審問,刨根問底,吃透精神,認清實質;三要慎思,辯證思考,探求真諦,把握規律;四要明辨,識別是非,分清黑白,判定真偽;五要篤行,知行合一,學以致用,成就卓越。博學就要我們在多讀經典的同時,盡可能多地略讀一些類別的書,比如用線上與線下結合的新閱讀方式,利用碎片化的時間來讀,持續為自己充電。讀書最好做讀書筆記。“好記性不如賴筆頭。”閱讀作記錄是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每一本書讀完以後都要結合自己的經驗寫總結,那怕隻有幾句話也能加深自己對書中內容的理解。“三讀書方法”也不錯,這種讀書法強調“三到”:眼到、口到、心到。我的女兒學會“三到讀書法”後很喜歡,把”三到“做成書簽,提醒她自己把眼睛、口、心都集中在書本上,靜下心來讀書。隻要我們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就一定能豐富我們的精神世界,提高自身素養。朋友們,讓我們放下手機、離開電視,拿起書,“悅“讀起來吧。 (謝傳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