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訪高寒嶺
初訪高寒嶺
去高寒嶺,沒有任何準備,是臨時起意去的。
車子行駛在廣袤的黃土高原上,盡收眼底的是無邊無盡的千溝萬壑和土地山坡。
高寒嶺位於府穀田家寨鄉,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府穀人,我至今未涉足府穀南部鄉鎮,田家寨是第一次來,高寒嶺更是第一次去。
車子駛入寫有“高寒嶺人文森林公園”字樣的山門,就正式進入高寒嶺地界了。高寒嶺坐落在一條狹長的山頂帶上。從位置和形狀看,高寒嶺確實高、寒、嶺,說高是因為她是府穀境內最高的山,說寒是因為她地勢高,沒有任何遮擋,常年四季幹燥寒冷,說嶺,整體看,她既有山的氣勢,又有嶺的內秀,有種“橫看成嶺側成峰”的韻味。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處烽火台舊址,據說始建於明代。由於高寒嶺山勢高,視野開闊,適合建造烽火台來傳遞軍事信息。在夕陽的掩照下,看著這處飽經滄桑的墩台,似乎看到了戰爭年代,雄關萬裏遍地烽火連天,狼煙四起群雄逐鹿的場麵。或許,由於烽火台的存在給高寒嶺增加了一些神秘和英雄的色彩。
再往前走,下一道坡,上一道梁就是龍吟堂。據說龍吟堂是當年康熙下榻夜宿的地方,現在已經建成了五孔窯洞。據有關史料記載,1679年二月初六,康熙第三次征討噶爾丹,啟程率軍前往寧夏。二月二十九,從劉家古渡過黃河後暫住府穀城,三月三來到孤山堡,三月四經鎮羌堡抵達高寒嶺,並在山上賦詩《曉寒念將士》:“長河凍結朔風攢,帶甲橫戈未即安,每見霜華侵曉月,最憐將士不勝寒”。此詩與範仲淹在神木楊家城有感寫出的《漁家傲·麟州秋詞》有異曲同工之妙。看康熙的行走路線,他是沿著府穀長城線上軍事防禦點走的。當時,府穀、神木及定邊一帶是進出寧夏的邊關要衝,軍事戰略地位突出。在冷兵器時代,康熙皇帝選擇這樣的行軍路線圖,一來是為駐軍行營安全考慮,二來可以順道了解軍情,慰問邊關戍邊將士。在嶺內一處山坡的一側現建有一尊巨大的康熙出征雕像,康熙披盔戴甲,腰提真龍寶劍,目光炯神有力,一股氣吞萬裏如虎的氣派,最終經過六年的征剿平叛,康熙和他的清王朝平定了準噶爾噶爾丹叛亂,維護了大清疆土的完整統一。
嶺內深處,有一對景觀很有意思,就是交相呼應的戲樓與五龍廟,戲台因廟而建,廟因戲台而旺盛,幾百年來,守望相助,心手相連。五龍廟是道教廟,供奉的是黃龍、紅龍、青龍、白龍、黑龍五尊神仙。每當有廟會的時候,周圍百姓都紛紛來到廟裏燒香祈福,戲樓上則唱戲三天,以此來感謝五龍尊神的庇佑。相傳,高寒嶺上本沒有五龍廟,由於此地連年鬧旱災,山林樹木枯萎,天空萬裏無雲,炎炎烈日導致山火經常發生,鬧得民不聊生。於是,玉帝派出五龍守護此嶺,自此以後,高寒嶺一帶風調雨順,百姓也得以安居樂業。當地為了紀念五龍功德,修建了五龍廟。現在在戲樓上雕刻的石畫像有佐證:“旱災連連地生火,草木懨懨天無雲,玉皇不忍風沙浸,救令五龍守奇嶺。”還有傳聞說,人站在五龍廟身後,言談說笑,群穀都會響應。一位友人聽後偏要驗證,遂登上廟後石台,放聲高唱陝北民歌,但無論聲音多高,音調多響亮,並未見到群穀有聲,惹得眾人哈哈大笑。
造物有緣,長在廟宇旁的定是神樹。五龍廟旁邊,長有棵千年柏樹,樹冠蔥鬱,枝繁葉茂,樹幹粗壯而幹裂。散文家梁衡先生將其稱為“中華版圖柏”,我倒覺得,此樹像雄雞,可稱為“雄雞柏”,雞鳴一聲,三省聞到。
高寒嶺原為一片原始森林,現在山嶺間有六百餘年以上樹齡的古木就有幾十株,這棵神柏可以說是高寒嶺萬千鬆柏中的家族“老者”。據《府穀誌》記載:“高寒嶺山中鬆柏森然,冬夏常青,地勢雄壯,峰壑遙對。”放眼望去,山澗上,溝壑裏,山坡上,渠底裏,到處都是鬆柏搖曳,從氣勢和長勢看,可與毗鄰馬鎮西津寺的柏樹交相輝映。
當然,最吸引遊客的還是漫山遍野盛開的牡丹花。為了提升景區的知名度和觀賞度,高寒嶺引進了經濟和觀賞價值俱佳的高寒牡丹,牡丹習性宜寒畏熱,喜燥惡濕,高寒嶺獨特的自然條件為牡丹的生長提供了環境,現在周圍縣市的旅遊公司常年組織遊客在這裏踏青、仿古、賞花。
塞下秋來風景異。高寒嶺,一塊不大的地方,有奇,有險,有古,有秀,一塊不小的地方,有曆史,有回聲,有故事,有未來。
(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