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真情奉獻給你 我的小石窪村
站在攀枝花市鹽邊縣小石窪村製高點遠眺,展現在眼前的是一幅美麗的畫卷,層層疊疊的核桃園、花椒林、芒果園、烤煙基地、農家梯田盡收眼裏,一棟棟白色二層小樓像星星點綴山間,無不讓人遐想:一個曾經極度貧困的小村莊是如何摘掉貧困帽子,又是如何實現進一步發展的?請隨筆墨走進山間,尋找答案……
楊忠義,48歲,身材魁梧,麵容黑黢,從骨子裏透出一股剛強和堅韌,對待事業就像名字那樣忠誠、絕不含糊。有了他,小石窪村離摘掉貧困帽子的距離步步縮短。
我是你的“家”人
2015年4月,身為川煤集團攀煤公司太平煤礦宣傳部副部長的楊忠義,被選派到攀枝花市鹽邊縣鱤魚鄉擔任駐村幹部,“很苦”這兩個字當時在他腦海中不停閃現。10日一大早,楊忠義告別妻兒,開著那輛二手轎車向鱤魚鄉進發。翻過這座山,爬過那道梁,經過四個多小時的顛簸,總算到達目的地。在鄉政府報到後便開始第一道功課——熟悉情況。
同年8月楊忠義被派往小石窪村擔任第一黨支部書記,成為一名真正的駐村幹部。小石窪村位於鹽邊縣鱤魚鄉東北部,幅員麵積19平方公裏,土地麵積1289畝,轄4個村民小組,田灣社、正壩社、小溝社、荒田社。全村有88戶450人,彝族人口占96%,是一個典型的彝族村落。
那是一個什麼樣的村子?初到小石窪村映入眼簾的是一片貧瘠的土地和一個個破舊的幹打壘土坯房,表層的貧困是楊忠義沒有想到的,深層次貧困不敢往下想。
“剛去的一天晚上,我睡在村長家的老房子裏,睡到半夜,房梁上的老鼠爬來爬去,把灰和雜物碰了下來,讓我吃了一鼻子灰。”這一幕讓楊忠義終身難忘。
來到一貧困戶家中,土坯房牆體開裂,很多地方牆壁已經被煙熏的發黑,搖搖欲墜的牛棚,家具隻有一張木板床和幾條破板凳,一家人圍在火塘邊啃著煮熟的洋芋……
小石窪4個社之間不通公路,狹窄的鄉間土路進出隻能靠摩托車或者徒步,村民們散居在大山深處,手機基本沒有信號,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幾乎與世隔絕,貧困戶人均年收入隻有1900餘元,屬省級貧困村。
此時他深感肩上的擔子如同壓力山大。
“看著貧困戶生活艱難,我必須幫幫他們。”楊忠義拍著胸脯暗下決心。
楊忠義心裏清楚:既然是村第一書記,就必須要融入小石窪村這個大家庭。剛入戶走訪時,由於語言不通,村裏人都不怎麼搭理他,就連村民家中的狗對他一頓狂吠。但他沒有放棄,不厭其煩地到村民家中去拉家常、慢慢溝通,聽不懂就用手比劃。白天把了解到的情況記錄在小本上,晚上加班建檔立卡。那段日子楊忠義走遍了小石窪村的每一個角落。“有啥子事給楊書記打個電話,人馬上就來了。”談起楊忠義,荒田社村民薑德權豎起大拇指為他點讚。
薑德權住在小石窪村荒田社,年至中年的他是家庭的“頂梁柱”,他們還有一個年邁的老父親和兩個正在讀書的孩子。平日裏,家裏所有開銷全靠夫婦倆承擔。
2019年11月厄運降臨到這個貧困的家庭。薑德權在前往鹽邊縣新縣城的的路上發生車禍,與皮卡車相撞,造成十級傷殘。家裏“頂梁柱”喪失勞動能力,接踵而至的巨額醫療費用,無疑給這個並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這個家沒塌下來,全靠楊書記跑前跑後。”據薑德權介紹,楊忠義在知曉情況後第一時間聯係到了他,東奔西走,為薑德權和他的老父親、妻子、孩子申請了低保,為他本人申請醫療救助,為其妻子安排了公益崗位,並主動聯係幫扶領導補助2000元買入豬崽,幫助他家養起了豬。空閑時間,楊忠義便來到薑德權家,指導他家管好芒果產業,幫助他們渡過難關。
“真是比親人還親啊!隔兩三天就來我家幫我,為我們一家人跑前忙後,楊書記這個人沒得說。”回憶起當時那段艱難時刻,薑德權熱淚盈眶。
漸漸地,村民接納了他,狗狗見了他也搖晃著尾巴表示歡迎。村民明白了一個道理:這個講普通話的外來書記是來幫助小石窪村脫貧的。於是大家都把他當成了不見外的“自家人”,親切稱他“楊書記”。
精準扶貧之“路”
小石窪村距鱤魚鄉政府50公裏,距鹽邊縣城123公裏,那條“掛”在懸崖峭壁的土路是必經之路,即便是現在,行駛在這條路上會讓所有人膽寒,許多商販因此知難而退,楊忠義有兩次險些掉進山溝裏。
要想富,先修路。小石窪村村幹部明白這個道理,但由於資金極度缺乏,修路隻是一種奢望。
“我們種的青花椒、核桃,在城裏都能賣大價錢,就是因為路不好運不出去。”村民們苦不堪言。
楊忠義把村民們的心聲寫成報告,闡述了修路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並多次向市幫扶領導、鹽邊縣委縣政府、鱤魚鄉政府及攀煤公司彙報,爭取多方麵支持,攀煤公司捐助了400噸水泥。
經過多方協調,全村社區道路硬化項目立項的消息傳來。不少村民都哭了:“這路都是救命路,我們山裏人終於有希望了。”更多的村民拉著楊忠義的手流著淚不停地說:“謝謝您,楊書記!”
1公裏、5公裏、10公裏……五年來,一條條平整的硬化公路和產業路在小石窪村呈放射狀延伸。截至目前,小石窪村硬化公路已經達到20餘公裏,建成產業路12.5公裏,全村實現了道路硬化。
看看楊忠義自家車的裏程表,5年行駛了13萬公裏,可繞赤道3圈多。有一次,為給村裏修建一座小橋涵,楊忠義早上六點便從村裏出發前往幫扶單位和交通部門溝通協商辦理橋涵修建事宜,回到村裏已是深夜12點,這一天楊忠義就跑了300多公裏。
山上的路通了,人們的心熱了。看著奔波勞碌的楊忠義,村民馬來呷心裏不是滋味。一次楊忠義到家中走訪時,馬來呷硬是要把一隻養了七年的大鵝送給他:“楊書記,莫嫌棄,這隻鵝拿去吃嘛!”但楊忠義婉言謝絕了。
“聶撒”,在彝族語言中寓意熱情樂觀、積極向上,楊忠義也有了這樣一個宛如太陽般的名字。
當地有一戶貧困戶名字叫楊忠友,有一次楊忠義去煙草收購點執勤,正巧與他拉起了家常,聽楊忠友訴說著精準扶貧給他的生活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楊忠義心裏熱乎乎的。最後在楊忠友臨走的時候,動情地對楊忠義說:“從此之後,你就是我的兄弟,是我們家的老三,按順序應該叫日夥聶撒。”
“我專門向彝族文化專家請教過,‘日夥’是姓,‘日夥聶撒’翻譯過來大體意思是‘楊樂嗬’。”對於這個彝族名字楊忠義十分喜愛。
“楊書記到我家喝口水嘛!”“楊書記到我家吃飯!”“走,楊書記到我家整兩盅!”這樣的邀請在小石窪村田間地頭常常聽到。
楊忠義是鄉親們最親、最信得過的人。
特色農業實現“造血”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走進小石窪村,隻見青山綠水之間,坐落著各類造型別致的“小洋樓”;遍布山崗的農田裏,瓜果烤煙長勢喜人;四通八達的道路,蜿蜒著穿越村落與良田……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仿佛陶淵明筆下安逸閑適的桃花源,眼前此番情景,讓人不敢相信竟是在昔日貧瘠的山區所見。
“現在很方便打開田間的水龍頭就能給芒果澆水,希望來年有個好收成。”正在田裏打理芒果植株的村民薑德權妻子滿臉喜悅。
缺水,也成為貧困村發展種植、養殖產業的瓶頸。
原來小石窪村的灌溉設施是溝渠,因年久失修,幾乎癱瘓不能使用。特別是薑德權所在的荒田社,耕種完全靠天吃飯,大片的土地荒廢,被人戲稱為“真正荒田社”。為了改變靠天吃飯的曆史,楊忠義帶領駐村工作組每天往返於縣水利部門和村子之間,爭取到167萬專項資金用於修複小石窪村灌溉工程。截至目前,小石窪共修建了6口水窖,架設灌溉主管路7000餘米,分管路5000餘米,每家每戶田間都安上了水龍頭,結束了肩挑背扛的曆史。
看著楊忠義在地裏幹活的樣子,村民薑德權笑著說:“你看楊書記哪裏像個幹部,就是地道的農民!”
由於小石窪村地處大山深處,村民思想較為落後,他們隻知道單一的養牛養羊和種土豆,種養殖業不成規模,產業單調。楊忠義說:“小石窪村要想摘掉貧窮帽子,必須把村民動員起來發展產業,不能依賴‘輸血’,要自身‘造血’。”
這位小石窪村裏的大忙人,渾身有使不完的勁兒。帶領駐村工作隊為村民提供技術指導、爭取種植補貼……為了帶領全體村民發展,他的電話掛斷一個接進一個,他的工作做完一件又來一樁,而就這樣不知疲倦地在小石窪村四處奔走。
小石窪村有7大特色農產品,煙葉、核桃、果桑、續斷、青花椒、生態養殖和晚熟芒果,產品質量都屬上乘,但因宣傳不夠,名氣不大,外界不了解,好酒也怕巷子深呀!
樹立品牌意識。楊忠義在考察完附近幾個村所有核桃種植戶後,率先提議要樹立核桃的品牌意識,指導村民統一嫁接優質品種,聯合當地所有村子發展晚熟核桃,提升整個片區核桃質量,提高影響力。
轉變思想觀念。自給自足是小石窪村祖輩傳下來的舊俗,為打破這種舊俗,楊忠義和他的團隊付出了艱辛的努力。走村串戶,曉之以理,鼓勵大家走出去,把自己的產品推向市場,去追求利潤。每每市裏、縣裏舉行的大型商品交易會,他們都要組織村民帶上自己的農產品去推銷、去遊說,不知不覺村民嚐到了甜頭,稱讚這個路子走的對。
建立電商平台。電商是近幾年發展起來的網絡銷售,地處深山的小石窪村哪裏知曉。第一書記楊忠義打破了這個僵局。為讓外界了解小石窪村的產品,2016年,楊忠義與村幹部一合計,建立電商平台,在網上推銷產品。一個名叫“益農社”的銷售平台油然而生。於是,村民們爭先恐後的在“益農社”推銷自己的產品。
不知不覺楊忠義成為一名農產品銷售“專家”。
在扶貧道路上,楊忠義親力親為,俠骨柔腸。
“是楊書記幫我們家走出困境,我們現在住上了大房子,也過上了好日子。”貧困戶羅小付的話語中充滿了感激。
2016年年初的一天清晨,楊忠義的手機鈴聲響起:“楊書記,村裏的貧困戶出事了,羅少文去山上砍柴被砸傷了,傷的很嚴重!”電話那頭聲音急促,萬分著急。掛斷電話,楊忠義三步並成兩步急忙趕往事發現場。
來到現場,看到村委及部分村民已經把羅少文抬到了平坦地方,遺憾的是由於傷勢過重,羅少文停止了呼吸。一些村民在議論:“這個家本來就貧困,這一下又失去了頂梁柱,以後的日子怎麼過哦!”。
羅少文一家三口人,老婆常年有病,兒子羅小付在外麵讀書,他這一走,對於這個本來就貧困的家庭真實屋漏偏逢連夜雨。
看著妻子抱著丈夫的遺體撕心裂肺,楊忠義當時忍不住潸然淚下,這個場麵他終身難忘。他堅定地作出決定:“我一定要幫助這個貧困家庭走出困境,獲得新生。”
回到村部,楊忠義與駐村工作組及村支兩委的同誌馬不停蹄地開會研究,針對他們家的具體情況,幫助他發展產業脫貧致富。楊忠義為其專門製定了詳細的脫貧規劃:聯係定點幫扶單位,為羅小付提供購買農資的資金3600元;安排農技人員,一對一上門傳授種植烤煙技術……2016年底,羅小付家已經通過危房改造,修起了八十多平米的新房子,養殖生態雞50餘隻、黃牛3頭、豬4頭,擴種青花椒6畝,種植烤煙5畝。羅小付一家已經通過發展產業順利脫貧。目前,羅小付已經外出打工貼補家用,母親留在家中打理產業,母子二人在實幹致富的道路上大步前進。
“造血”扶貧讓小石窪村改變模樣。
再窮不能窮教育
聽說申小美、申小榮姐妹倆最近沒有按時上學,今天是星期六,楊忠義頭頂烈日,來到村民火皮爾呷家中了解緣由。
時光回放到2018年冬季的一天,楊忠義在走訪村民的路上,遇到了兩個模樣清秀的彝家姐妹。當時正值寒冬臘月,兩個小女孩都穿著破舊布滿大小窟窿的衣服,腳上穿著明顯與嬌小的腳板不符的的拖鞋,引起了楊忠義的注意。本該在學校接受教育的年齡,而她倆卻在樹蔭下站著無所事事,呆呆地望著同齡的小朋友背著書包上學。楊忠義詳細詢問姐妹情況後得知,姐姐叫陳你妹,8歲,妹妹叫陳小榮,7歲,姐妹倆跟隨父母從涼山州自發遷居到小石窪村,由於父親疾病去世,母親改嫁,兩個孩子被寄養在叔叔火皮爾呷家中,因家庭貧困,兩個孩子均未上學讀書。此情此景,楊忠義心裏如同翻江倒海,說不出的滋味。
之後的日子,楊忠義幾乎天天為這個家庭奔忙,先解決姐妹倆戶口問題再解決上學問題。
陳你妹哪是人名?為了上戶口方便,楊忠義就把姐妹倆改為隨母親姓申,起名申小美、申小榮,戶口暫落母親居住的大村子村。今年4月1日,對申小美姐妹倆來說,或許是意義非凡的一天,這一天,她們終於擁有了自己的戶口。
火皮爾呷夫婦自有3個孩子,還有1位年邁的老父親,再加上申小美姐妹倆,一家8口人的生活重擔都壓在他一個人身上,確實有些力不從心。
為了幫助火皮爾呷家庭,楊忠義四處奔走、多方聯係,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努力,娥皇救助基金決定對姐妹兩進行資助,承擔姐妹兩從小學到大學的所有學費。
楊忠義還借助QQ和微信平台,將姐妹兩的事在同學群、工作群、網友群進行宣傳擴散,號召大家向姐妹兩捐助學習用品、衣物和鞋子。愛心傳遞很快得到各方麵響應,攀煤公司太平礦黨委和太平礦武保部黨支部為姐妹兩捐獻了價值千元的衣物和鞋子。一些社會愛心人士聽聞姐妹兩的事情,也來到村子裏帶著玩具和學習用品來看望姐妹倆。
通過仔細詢問得知,近段時間陳文發以姐妹倆的戶口沒落他家和沒有能力支付上學往返路費為由不願送小姐妹上學了。
“孩子上學的費用和戶口問題,我和村裏來想辦法!孩子上學不能耽誤!”
“隻有孩子多讀書,多學知識才能走出貧困。”
“決不能讓孩子輟學,否則會耽誤孩子一輩子。”
經過楊忠義一番苦口婆心、用心良苦,火皮爾呷家人同意送姐妹倆繼續上學。
從此,申小美、申小榮可以同其他小朋友一起高唱:小呀小二郎,背著書包上學堂!
在楊忠義和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申小美叔叔家2層小樓拔地而起,公路通到了家門口,果桑、芒果等長勢喜人;火皮爾呷外出打工,妻子打理自家產業,並在村公益性崗位兼職,火皮爾呷的父親和申小美姐妹倆也申請了低保,全家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近五年來,從小石窪村走出的大中專畢業生12名,在讀大中專生9名,在讀研究生2名,深山裏照樣能飛出金鳳凰。
把榮譽化作動力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辛勤的付出得到了應有的回報:小石窪村18戶貧困戶和19戶涼山州自發遷居貧困戶順利脫貧,且每戶都有自己產業和穩定的收入;2019年底貧困發生率為零,村集體經濟收入人均達到16.8元;村社道路基本硬化,網絡接入了村組,村子建起了衛生室、文化室;18戶貧困戶和19戶涼山州自發遷居貧困戶都有義務教育保障、基本醫療有保障、有安全住房、有安全飲用水、有生活用電、有廣播電視。
2016年小石窪村18戶貧困戶均達到了脫貧標準,順利通過了省、市、縣驗收考核和第三方評估;2019年,19戶涼山州自發遷居貧困戶也達到了脫貧標準,並順利通過省交叉檢查,真正的做到了脫貧攻堅不讓一戶一人掉隊。
看到這些數字,楊忠義深感欣慰。
然而,他的付出得到了組織上的肯定和讚許:2015年獲得攀枝花市優秀第一書記、2016年鹽邊縣優秀共產黨員、2017年鹽邊縣優秀共產黨員、2018年攀枝花市優秀共產黨員、2019年鹽邊縣優秀第一書記。
“榮譽和責任同在,我將繼續紮根大山繼續把工作幹好,多為鄉親們謀福利。”話音剛落,楊忠義又闊步為小石窪村奔忙,讓鄉親們早日挑上“金扁擔”。
楊忠義還有四個願景:一是爭取政策發展村子農產品深加工產業;二是做大做強村集體經濟;三是改善農戶的生活習慣和村子環境衛生;四是提升村民住房條件,讓村民都住上2層小樓房,提高村民生活質量。
小石窪村必將迎來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