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疫情期家常菜演繹的真幸福
讀了《幸福的料理箱》一書,再回憶疫情嚴防嚴控時期,我覺得平淡的家常菜也能演繹出真幸福來。
在疫情沒來之前,我故鄉的早晨是被公雞、豬等動物的叫聲喚醒的。鄉村的冬天五點天色未亮,“哐打哐打”拍麵皮的聲音就從院子東邊的王麻子家傳出來了。母親說,那是王麻子又在做包麵麵皮了。王麻子要在早晨七點鍾之前把做好的包麵皮送到古樓鎮上,他的女兒在古樓鎮上開了一間飯鋪叫“王包麵”。一年四季,這一家人憑賣包麵的收入,買車買房還培養出了兩名“985”大學生。母親對我說他們一家過硬的生存技術本領來源於生活的磨礪,王麻子風裏來雨裏去種小麥的那股勁就可知道他們一家會成功,那不僅僅是他們家的麵皮薄軟滑那麼簡單的事,做好一道飯菜是一個技術活。
疫情嚴防嚴控期間,我更是相信了這個道理,看似簡單的做飯,也能體驗出幸福來。疫情期間我慢慢的愛上了廚房裏氤氳的熱氣和自家的那種特定的飯菜口味,於是我開始生豆芽、做包子、做抄手、磨米做蒸肉粉......我都試著去做,漸漸的我喜歡上了廚房的煙火氣,看著一家三口吃著我做的飯菜,我心裏暖暖的,這或許就是家的味道吧。
那段日子,每家人進出小區的次數都是有嚴格規定的,憑出入證件才能進出小區。我提著籃子走出門的那一刻,總傳來老公提醒的聲音:要多買一點綠色蔬菜,多吃蔬菜有利於健康。我孩子時不時也會調皮的提醒我:多買一點好吃的東西回來,現在正在長身體。原來是孩子在疫情期間也忘不了自己喜歡吃的甜點。那一刻,我感覺什麼菜都還沒買的時候,老公和孩子的話就為即將要做的美食做好鋪墊了。買菜回來,鍋碗瓢盆一陣“交響樂”後,飯菜上桌,他們兩個就象評委一樣睜大了眼睛,隨著“媽媽你真棒”或者“媽媽你還行”的評論,我便知道了自已做的飯菜口感等級了。有時,孩子為了照顧彼此情緒,也會親自自已動手做菜,孩子把肉絲切成肉團,老抽倒多了食物的視覺衝擊過大,我動不了筷時,孩子卻說“好吃好吃媽媽快吃”,我隻好嗬嗬一笑了之。
小時候物的北方資貧乏,能吃到肉就是很大的奢侈,即使是冷天涼透了的大肥肉夾在饃中也能讓我心念很久,還有每次過生日奶奶從床下壇子裏掏出的鹹雞蛋,掰開就是金燦燦的油光,下一口苞穀糊真是那時的人間美味,還有炊煙四起時的柴火味兒和母親呼喚我的聲音始終難忘,那是食物和家常菜帶來的幸福,那種幸福的感覺足可以把饑餓感衝得煙消雲散。
嫁到南方後,我更是確信了食物能帶來幸福感,源至於《幸福的料理》一書閱讀,也來源於對生活的真實感受。疫情嚴防嚴控期間,公公婆婆在電話問我有沒有菜和肉吃,一陣寒暄後,兩個老人聲音越談越高,講的都是屋梁上掛著被鬆柏熏過老臘肉可以吃兩年,幹壇子裏麵的老酸肉老醃魚可以吃兩年,濕壇子裏麵的酸菜想吃多少有多少因為隨時可醃製.......他們那語氣,我在電話這邊雖看不到他們的樣子,但可確定他們是眉飛色舞的,這就是食物的魅力,家常菜的魅力。
我願意和我的家人一起長久的守住這食物及家常菜帶來的幸福,小小的,簡單且平凡。(王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