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灘礦:井下運輸搭乘智慧快車
在大多數人眼中,煤礦井下運輸無非就是開開電車,沒什麼科技含量。而在山東能源兗州煤業公司東灘礦,半小時交通圈、車輛信息化管理係統、遙控風門連鎖係統、軌道檢測儀等自主研發的項目,正悄然改變著井下職工的工作方式,不僅“科技範兒”十足,更讓職工收獲了滿滿的幸福感。
邁入半小時交通圈
經過一年多的緊張施工調試,東灘礦東翼膠輪車近期將具備全麵通車的能力。
目前該礦在用膠輪車有25輛,其中負責運人的車輛有12輛。井下職工乘坐膠輪車到采麵和升井,將邁入半小時交通圈,大大提高了運人效率,比窄軌電機車運輸人員時間縮短60%,比架空乘人裝置運輸人員時間縮短50%。
“我1989年剛參加工作那會兒,全靠兩條腿跑,可累了。後來,礦上終於通人行車了,可去工作麵也得40分鍾至50分鍾。現在好了,去采麵和升井坐膠輪車20分鍾就到了。”今年53歲的綜采一區職工劉計懷感慨頗多。
井下車輛的運輸調度離不開“智慧大腦”,東灘礦運輸的“智慧大腦”就是該礦自主研製的車輛信息化管理係統。
過去,用料單位占壓車輛、車輛配送滯後、運行位置信息不明確、工作量考核與收入分配跟不上等問題一直是困擾該礦車輛運輸和工作效率的難題。
為此,該礦組織各層麵人員進行03manbetx ,開發車輛管理數據錄入程序,從車輛入井到車場存車、從斜巷提升到配送到位,進行信息彙總和錄入,設計出東灘礦獨有的車輛信息化管理係統。
該礦為所有井下區隊開發了紅色物流手機APP查詢係統,車輛位置、物料數量、單位使用情況等信息實時更新,井下840輛礦車實現了智能調配,車輛周轉速度、各種急用材料供應速度大幅提高。
苦差事成了香餑餑
除了實現車輛的智能調配外,車輛信息化管理係統在推進該礦運輸市場化進程中也發揮著積極作用。
在車輛信息化管理係統中錄入各類車輛運輸單價與運送人員姓名、運送距離及運送數量,該係統即可生成貨幣化收入,職工不升井便能查到自己的當班收入,增加了市場化收入的透明度。
已經有30年井下工齡的職工劉西亮激動地對筆者說:“現在終於不吃虧了。以前膽子大的職工有時會虛報工作量,現在有了這個係統,想蒙混過關行不通了。”
過去,東灘礦運搬工區安排人去井下南翼開電車,職工都不願意去。談到個中緣由,劉西亮告訴筆者:“在南翼開電車,開車過風門需要上下3次電車,施閘3次,操作阻車器、風門8次,步行160米,這一套流程下來,不僅耽誤時間,還影響工作效率。”
如今,這一情況在東灘礦得到了根本性轉變。“現在電機車司機都搶著去南翼開電車,過去的苦差事成了香餑餑。”劉西亮說。
“我們利用遙控技術和可編程控製器技術低成本實現了連鎖遙控,電機車司機不用下電車,隻需要遠遠地按下按鈕,阻車器和風門就會依次落下和打開,待車輛通過後,再按下按鈕阻車器和風門就都複位了,極大地提高了運輸效率。”東灘礦運搬工區技術主管尹振宇談起了應用新技術帶來的新變化。
1個人完成3個人的工作量
在141岩集軌電瓶車上,職工李祥和感慨道:“幹了一輩子煤礦運輸,從來還沒見過這麼好的軌道,以前運輸大型支架,從來沒有平平安安過,現在真的一點都不用擔驚受怕了。”
東灘礦軌道質量的根本性提高,得益於九軸陀螺儀軌道檢測儀的成功應用。
東灘礦利用STM32單片機和九軸角度姿態融合陀螺儀新技術開發研製的軌道檢測儀,能夠對軌道水平、軌道起伏、軌道方向、軌道三角坑、軌道平整度和彎道曲率半徑等細節進行實時動態檢測,軌道治理有了科學的數據支撐,過去人工檢測不到的地方如今通過軌道檢測儀都可以檢測。
在南翼行人巷14度上車場,5輛裝混合料的礦車連接完畢,信把工王帥再三確認後,聯係完畢信號,輕按按鈕,推車機開始動作。一整套流程下來,王帥隻是動動手指,1個人就完成了平時3個人的工作量。
“下一步,我們將在智慧運輸係統上的電車綜合保護、設備車輛四輪稱重、重心監測、多功能新型鋪軌機、遙控長距離調車機等方麵持續發力,創新裝備與管理,提高運輸效率,最大程度地減輕職工的勞動強度。”東灘礦副總工程師陳國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