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礦安全隱患檢查“模糊”語言應少用
煤礦企業開展安全檢查的目的是為了及時發現現場存在的一些隱患、問題,指導礦井搞好安全生產,但我們日常檢查中總會發現一些不規範的用語,檢查問題描述不準確,如:礦井執行“一通三防”製度不嚴格、采區設計內容不完整、掘進工作麵風量計算不準確、現場文明衛生差等,這樣的檢查結論真的讓人有點兒像丈二的和尚—摸不著頭腦,令人費解。假如現場沒有陪檢人員,相信每個人都不能全麵理解檢查存在的真正隱患、問題,這樣的隱患整改通知單也許到最後隻能是不了了之。作為煤礦安全管理人員,如何更好地對檢查單位開好“藥方”?筆者以為,現場檢查的隱患、問題模糊結論應少用,但並非不用,要掌握分寸,不要讓“模糊”檢查成為安全的“擋箭牌”,建議以後檢查中應注意:
首先是現場安全檢查的隱患、問題能量化的要 “量化”,用數據說話,如:井下單體液壓支架的壓力達不到要求、運輸巷人行寬度不夠、甲烷傳感器的吊掛位置不合理等,這些隱患、問題最好現場人員直接使用儀器儀表等工具“動尺上線”,丁是丁卯是卯,讓在場人員一目了然。
其次,檢查人員要加強相關標準的學習,掌握好標準,做到對標檢查。近年來煤礦頒布的標準比較多,要求更新快,管理人員不要用老標準看問題,少犯經驗主義。
三是檢查人員與被檢查人員現場要進行充分溝通,目的是讓檢查雙方對隱患、問題進行確認,統一檢查意見,從而做好後期的隱患閉合整改工作,從而提升礦井的安全管理水平。
總之,煤礦安全檢查的隱患表述越清楚、明白越有利於單位的安全工作的提高,莫用 “模糊”語言給安全隱患開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