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沉陷區 今朝百果園
遊客在果園裏拍藝術照
每天清晨,湖南省衡陽市百果花園生態農業發展公司董事長陳坤總會繞衡陽耒陽市灶市街道集中村的一座山走一圈。她偶爾會停下來看果樹長得怎麼樣,有時用隨身帶的剪刀修剪一下,有時用手機拍照,發給工人,提醒除草除蟲。
鬱鬱蔥蔥的環境讓人想不到,這裏曾經是采煤沉陷區,山上長的全是雜樹雜草。在陳坤的打理下,如今這裏不但果香四溢,還成為當地貧困村民脫貧致富的平台。
廢棄礦區變身四季果園
當筆者坐上陳坤家唯一一輛汽車時,頗有些吃驚,因為那是一輛破舊的手動檔汽車,指導價約6萬元。這與她“老板”形象存在反差。而陳坤和丈夫鄧正順已投入500萬元回鄉創業。
之前,陳坤和丈夫在耒陽市做電腦生意,有一些積蓄。回到村裏後,她和丈夫都曬黑了。原本可以安逸生活的他們,為何選擇過這樣的“苦日子”?這一切還得從4年前說起。
2016年初,陳坤回到娘家——耒陽市灶市街道集中村探親,發現當地冷冷清清。原來,耒陽市煤炭資源豐富,煤炭勘探儲量居湖南之冠,集中村也曾是當地煤炭主產區。2012年以後,耒陽市大力淘汰關閉不安全落後小煤礦,煤礦數量由2012年的130餘處減少到目前的30處。集中村也因多年開采,成為采煤沉陷區。村裏人為了生存,大都外出務工,留守的皆是老弱病殘,往日繁榮景象一去不複返。
這種變化,讓陳坤感到心酸。“因為是自己的家鄉,就算再差,也會想辦法去改變。”在與家人商量後,她決定回集中村發展特色農業,讓這片土地煥然一新。2016年6月,陳坤注冊了公司,在灶市街道和集中村的支持下,流轉了1500畝采煤沉陷區土地。
開荒、修路、預埋水管、建廠房……陳坤在投入自有資金500萬元的基礎上,又貸款了100多萬元。經過4年努力,昔日的采煤沉陷區變成了四季果園。筆者看到,這裏種植了無花果、櫻桃、紅美人、紅梨、白沙枇杷等水果,並套種了適合南方生長的藥材花卉、黃花菜、茶葉等,還時常有成群的雞、鴨、鵝在林間悠閑“踱步”。
“雞、鴨、鵝的糞便可以變成肥料,它們吃蟲可以少用農藥,雞、鴨、鵝本身也可以增加收入。秸杆被粉碎後變成酵素肥料。”在陳坤的打理下,這裏初步變成了四季有果、四季有花的集休閑餐飲、農事體驗、社會實踐教育於一體的綠色生態農莊。
經常有人到這裏采摘水果。僅此一項,有時陳坤的公司一天就可以銷售2000元。
精準記錄經驗供人複製
在采煤沉陷區搞種植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陳坤介紹:“有些田補好窟窿還能種,而山地就基本上留不住水了。”
但陳坤有辦法。她在山上開辟梯形種植地後,每一層隔一段地就挖一個水池,在水池裏鋪上土滲膜隔水,“隻要下雨,就可蓄水”。她把池子附近的草都留下來,給草施肥,“草可以幫忙蓄土,免得雨水把土地衝垮了”。
解決水和基礎設施建設問題後,2017年,陳坤開始試種水果。她最開始選擇的是對土壤不怎麼挑剔的無花果樹。無花果樹容易被風吹倒。山裏風大,她就通過修剪,讓主幹保持在60厘米高。種下的無花果樹當年就掛果了。無花果被銷到長沙、郴州、衡陽等地。
“無花果成熟時間長,從7月到12月底都是采摘期,很適合做休閑農業,分批上市,也不會滯銷。”陳坤介紹,考慮到無花果保鮮期短,她將無花果做成果幹和果酒,去年市場反響非常好。
在試種的過程中,陳坤養成了一個習慣,每天做記錄:當天是什麼天氣;一畝地種了多少棵樹,間距是多少;施了多少肥;用了多少人工等。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陳坤知道,貧困戶家庭條件不好,不敢嚐試,承擔不起損失,“我們試驗成功後,再讓他們去複製”。很多貧困戶文化水平不高,陳坤總結出經驗,分享給貧困戶,指導他們種植。
2019年,陳坤種植無花果樹的經驗開始在耒陽市新市鎮大興龍村推廣複製。她免費提供技術培訓,免費提供種苗。目前,大興龍村種植無花果樹30畝,帶動當地貧困戶42戶92人就業。
優先安排貧困戶或失業礦工
創業伊始,陳坤就立下一個規矩——優先雇用當地貧困戶或者煤礦的失業職工。
集中村66歲村民劉洪國有時間就過來幹活,沒時間就請假。他和妻子未生育子女,妻子中風多年,劉洪國必須抽時間照顧老伴,隻能靠兼職做水泥工補貼家用,家裏很困難。陳坤了解情況後,將公司所有適宜的水泥、除草活兒都交給劉洪國做,並靈活安排其工作時間。劉洪國在公司每月可獲得2000元以上的收入。
貧困戶劉功文原來在一處煤礦挖煤,煤礦關閉後失業,幾年前患腦瘤,不能從事過重的勞動。陳坤想到劉功文是個做手工豆腐和青粑的好手,便試著請他做青粑,以公司品牌包裝後進行銷售,結果廣受好評。
“當地好些人會做手工糍粑、艾葉粑、豆皮、豆腐等,我就想把他們集中起來做深加工,讓他們脫貧致富。”陳坤介紹。她還打算設立一個手工體驗區,讓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輕人來體驗。
目前,周邊共有38戶136人在陳坤公司靈活就業,其中煤礦失業工人占比68%,公司為當地貧困戶及農戶提供剪枝、果幹果酒製作、電腦操作方麵的免費培訓280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