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片荒蕪到 綠水青山的準能經驗
來到內蒙古準格爾旗薛家灣鎮的國家能源集團準能集團黑岱溝露天煤礦,來訪者可能會誤以為走進一座公園:花草樹木爭奇鬥豔,被水汽滋潤著的環境清爽宜人,農田和牧場孕育著果實,曲徑通幽處可見魚兒在遊蕩......隻有大後方的礦坑,才顯示出其真實身份。
在30多年來的建設過程中,準能人依靠雙手,既把烏金從黃土中剝離出來,又憑借管理和技術,還大自然一片生機。露天煤礦如何修複生態環境?如何依靠管理重塑新的發展領域?如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這些問題準能人有自己的答案。
想要開發這片土地,就必須保護好生態環境
準格爾礦區屬於典型的黃土高原地貌,大部分區域為不規則丘陵地帶,水土流失嚴重,被當地人稱為“雞爪子山”。同時,準格爾礦區又毗鄰黃河,庫布齊沙漠入境,荒漠化問題嚴重。
“在荒漠化地區開發大型的露天煤礦,到底可不可行?萬一加劇水土流失,可能會造成比較嚴重的生態問題。當時,準格爾煤田項目的前輩們考慮了很久,得出個結論:想要開發這片土地,就必須保護好生態環境。”準能集團環保部節能管理科科長王瑜說。
在準格爾煤田項目籌建時期,準能人將生態重建放在與煤田開發同等的位置。從1990年基建期開始,義務植樹成為每個準能人必不可少的戶外活動。每個職工每天工作之餘,會種上1株到3株樹,幹完活、種完樹才能收工。
“那時候,清明節前後,我們帶著手套、扛著鐵鍬去種樹,既響應了國家植樹造林的號召,又美化了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這個活動我們沒有間斷過。”準能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經理宋日說。
煤礦建成並開始試生產,是準能集團礦區規模性、規劃性複墾綠化的起點。當時,在高原地表擾動的情況下進行生態重建,國內外沒有可以借鑒的經驗,準能人隻能靠自己探索。王瑜表示,準能集團的經驗在於追求科學的方法,加大技術、資金和管理的投入。
1991至1995年,準能集團啟動了對礦區生態重建的科研,與內蒙古環境科學研究所合作組成了生態重建研究組,開展了“八五”科技攻關課題“準格爾煤田環境綜合整治與生態示範工程的示範試驗研究”。該研究從適宜性植物的篩選、生態結構模式的建立、農業及林業複墾技術、土壤改良技術以及水土流失防治對策等6個方麵出發,為生態重建工作提供了技術保障。
1996年至1999年,準能集團投產之際,正值煤炭市場低迷期。但準能人認為,複墾綠化能帶來長久效益,礦區生態恢複工作不能因企業經營效益的起伏而受到影響。
“為了確保複墾綠化資金的穩定投入,在基建期,準能集團列出綠化費用專項資金;投產後,確定了噸煤提取0.45元綠化資金的機製,保障資金的持續投入。隨著礦區生態治理標準的提高,準能集團根據生態治理和恢複需求,在噸煤提取綠化費用的基礎上不斷追加投入,上不封頂,保證不留欠賬。”宋日說。
據統計,截至2019年底,準能集團累計投入複墾綠化資金15億元,形成複墾綠化麵積3040多公頃。按照目前開采進度,複墾麵積以每年220公頃左右的幅度逐年增加。
環境好了,很多野生動物成了礦區的常客
來到黑岱溝露天煤礦的北排土場,記者看到,這裏不僅綠樹成蔭、鳥語花香,還有大片種植的蔬菜和瓜果的黨員責任田。準能集團生產服務中心綠化隊隊長全民告訴記者,因為環境好了,很多野兔、野雞等動物成了礦區的常客。
如何獲得這些野生動物信任?準能集團從保持水土、土地複墾和生物複墾幾方麵入手。
“為了保持水土,我們建大壩,防止水土流失;重構土壤環境,篩選適合種植的植物,進行植被恢複;再根據土壤肥力、當地自然環境形成植被配置模式。現在,我們依然在探索如何讓這綠長久地保持下去。”王瑜說。
針對水土流失現狀,黑岱溝露天煤礦借鑒小流域綜合治理的經驗,將整個露天煤礦視為整體,在建設用地邊界自然水流出口修建壩體工程,使礦區形成相對封閉的係統,確保礦區範圍內的水不會流向外界。他們在礦區周邊的上遊布設攔洪壩,攔泥蓄水防洪、保障礦區生產建設安全;下遊布設攔渣壩,避免流失的水土淤塞河道。在生產作業現場,排土前在排土場底部溝道內逐級修建臨時性土壩,攔截上遊來水對下遊排棄物的衝刷。
如今,準能集團在黑岱溝露天煤礦上遊修建攔洪壩20座,在下遊修建攔渣壩10座,在北排土場、東排土場、西排土場共修建臨時性攔水壩16座。礦區範圍內的水土流失基本上得到了治理。
在土地複墾工程技術方麵,準能集團加強對剝離物的排棄管理,采用“一體化工藝”排棄方式,形成“表土堆放—岩石剝離排棄—下層黃土覆蓋—表土覆蓋—土地平整—土地生態複墾”的作業流程,減少水土流失,滿足生物複墾要求;對已形成的排土場主要采取徑流分散技術進行水蝕控製。
王瑜介紹,生態重建物種選擇及植被優化配置模式技術管理是複墾工作的重點。“準格爾煤田環境綜合整治與生態示範工程的示範試驗研究”課題,在適宜性植物的篩選、生態結構模式的建立、農業及林業複墾技術、土壤改良技術以及水土流失防治對策等方麵取得很多成果。
“我們目前適宜種植的植物有苜蓿、新疆楊、樟子鬆、油鬆、山杏、沙打旺、紫穗槐、沙棘等。這些植物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和固氮能力,根係發達,有較快的生長速度,易成活。”全民在北排土場現場告訴記者。
經過多年的研究試驗,準格爾礦區在植物群落的布局與配置上,形成了草、灌、喬相結合的混交格局,建立了灌草型、喬草型、喬灌型和喬灌草型四種較為科學的生態結構模式。時間上采用短期、中期、長期相結合,布局上有經濟植物區、生態植物區,形成了不同種、不同組合類型的生物群落,增加了礦區範圍內物種的多樣性和生態的多樣化。
如今,準格爾礦區篩選出的植物品種由以前的十幾種增加到目前的近百種,形成不同種類、不同組合類型的生物群落。植被覆蓋率由原始地表的25%提高到了80%以上,水土侵蝕量比原來減少80%以上,使生態環境朝著良性循環發展。
“咱們現在看到的所有植物,實際上相當於一個生態鏈,這其中的關鍵在於土壤的微生物環境得到了恢複。我們因此獲得的長久收益是地貌的恢複和雨水的最大化利用。”王瑜表示。
準能集團環境保護部經理鄭海峰表示,在多年實踐中總結出了一些準能經驗:一要根據當地的氣候、生態,研究實施適宜當地生態治理的方案。比如,準能集團發現,種植樹木養護三年,成活率就基本有了保障,也由此製定了綠化複墾工程費用根據養護質量和成活率分三年結清的流程;二要以製度的形式把綠化費用固定下來,以保證無論企業經營效益是好是壞,生態治理工作都能持續開展。
做好示範,美麗生態催生“美麗經濟”
“大自然給了我們這麼好的資源,我們不能把這裏弄得千瘡百孔。保護生態環境是企業義不容辭的責任。”宋日表示,經濟效益建立在生態文明建設之上,隻有把生態環境保護好了,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收獲經濟的長久發展。
如何讓美麗生態催生“美麗經濟”?
“現代農業與生態文明建設之間的聯係非常緊密,現代農業本身也是生態係統。”宋日說,“我們露天煤礦可以在恢複土地麵貌的基礎上搞農業種植,創造更多生態紅利。”
黨的十八大以來,準能集團在做實“綠色”工程的基礎上,開始從“發展”的角度探索,按照以種促養、以養增綠的思路,嚐試在複墾區種植經濟作物,發展現代農牧業。
2013年,準能集團種植蔬菜、農作物300餘畝,收成喜人。2014年,種植麵積擴大到500畝。至此,複墾綠化工作開始產出和回報,減輕了準能集團的負擔。2014年,準能集團聘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團隊對礦區複墾區進行整體規劃,計劃把複墾區打造成集農業種植養殖、現代農業設施、農產品深加工、光伏發電、礦山觀光、旅遊休閑等於一體的礦區複墾治理與現代產業發展的生態經濟園區。
2016年,準能集團與準格爾旗政府合資成立準格爾旗礦區生態建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共同打造現代產業科技示範園區。截至目前,複墾區種植青貯玉米3000畝、可機械化收割紫花苜蓿7000畝、小雜糧實驗示範基地500畝、日光溫室20棟;建立了肉牛繁育及養殖基地,現有牛舍8座1.4萬平方米,牛1000餘頭,羊500多隻。
“中央有部署,我們應該有落實,必須做出實實在在的事情,用行動擔當起企業的社會責任。”宋日說,“露天煤礦通過搞現代農業和養殖,做好示範,讓農民知道怎麼種地才能提高土地生產力和農產品質量,真正利用好這片土地。而且,這些產業還能帶動周邊經濟,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宋日表示。
2018年,準能集團被推選為國家級水土保持科技示範園建設目標地,意向投資2000萬元共同打造。
黑岱溝露天煤礦原第一調度室現已改建成露天印象展覽館。在這裏,觀眾們可以了解準能集團的方方麵麵,明白露天煤礦開采的基本過程。展覽室外放置了幾架望遠鏡,可以看到準能集團已複墾的區域和退役大型采礦設備。
基於獨特的礦業遺跡和生態建設成果,2017年10月,準能集團與準格爾旗政府聯合申報了準格爾國家礦山公園,並於當年12月27日獲批。
借助良好的生態建設基礎,準能集團按照山、水、林、田、路、遊的整體布局,做好前期規劃設計,全力打造工業旅遊。
按照內蒙古自治區提出的全域旅遊、四季旅遊的要求以及國家礦山公園整體規劃,準能集團完成觀景台的三區規劃建設,成為2017年、2018年全市那達慕大會(蒙古族傳統活動)分會場,遊客接待能力5000人次以上。
待總計18萬畝的礦區資源開采完,準能集團將留給當地百姓和後人18萬畝的良田,這是準能人心中堅定的“綠色夢想”。
曆經30年,準能集團探索出了一條煤炭企業綠色發展的道路,在發揮露天煤礦大規模、高效率、低能耗、高安全係數生產經營管理優勢的同時,對治理後的複墾區實施整體規劃、統籌實施、多方參與、產業化運作的“采—複—農—園”模式,實現企業經濟效益與社會生態效益的雙贏。
“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準能集團總結出要高度重視生態保護工作,把生態環境保護作為日常工作來抓,解決好礦區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與高額的生態環境投入兩個矛盾,主動作為、提前謀劃實施生存環境保護工程,創新特色發展模式,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和企業的主體作用,借力科研院所科學種植,注重排土場的規劃設計、綠化美化的專業設計,嚴把外委驗收關,打造集煤炭生產、旅遊觀光、現代農業於一體的新露天礦區的綠色發展經驗。”宋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