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二題(散文)
散文
鄉村二題
地鍋雞的味道
現在生活條件好,人們的飲食方式及食材也多樣化,雞、鴨、魚、肉餐桌上也經常在不斷,可是人們又覺得吃什麼都沒有味道,我的觀點是有些人是故意在挑食,吃好東西太多,嘴太叼了,另外有些人身在福中不知福,但現在吃什麼都沒的味道這句話值得玩味和探討。
前不久回家看望老娘,老娘腿患有膝蓋滑膜炎,到醫院一檢查,大夫說老人八十多歲了,動手術也不適宜,還是保守治療吧,打點針消消炎,痛疼時再注射點醫用潤滑劑,這樣可以減輕痛疼,你現在還能走動一點,萬一手術不好,恐怕走也走不成了,醫生話必須得聽,就這樣回到家中慢慢治療吧。家裏隻剩下老娘一人,她行動遲緩,因為工作我不能在麵前盡孝,多虧了家裏有妹妹照顧老娘吃喝拉撒,妹妹和老娘住的一前一後,照料比較方便。但我還是不斷回去三、五天看看老娘,給她做點飯,洗衣服。那次我回去不久,妹妹來看老娘拿來一隻雞,她說是自家養的,不到二年,我一看是腿了毛的小雞大約有二斤左右,從體型上看象自養的家雞。我急忙收下,然後到廚房的案板上,把雞子剁成小塊,雞塊剁好後。娘說有煤氣,電磁爐,有地鍋你愛用什麼,用什麼。我想燉雞還是用地鍋,現在的地鍋是自來風式的,填上柴草用火機引著,然後磚塊一堵,自己就慢慢燃著了。決定用地鍋後,我就忙活起來,把鍋用淨水刷上幾遍,切好蔥、薑蒜,又備起花椒五料。一切準備就緒,我立即點燃柴禾,往鍋灶裏邊一塞,把灶火用磚堵上,等鍋一熱我把油澆上,並把五料蔥、薑、蒜等放在鍋裏翻炒起來,大約十幾秒鍾後、佐料的味道出來後,把雞塊倒進鍋裏,又是一陣翻炒,淋上少許醬油,讓五料味道盡可能往雞肉裏浸透。記得過去燉雞時,見大人趁熱鍋,和上一點麵在鍋裏粘上幾塊餅子,我也立馬用麵盆調了點麵,在案板上簡單地揉搓起來,用刀切了幾塊餅子,沾水貼在鍋邊上,然後往鍋裏加了三、兩碗水,蓋上鍋蓋,文火慢燉。我在鍋台邊坐下,一邊看著時間,一邊看手機新聞,大約過半個多小時,縷縷熱氣夾雜著香味從鍋裏冒出來,隻聽鍋裏嗞嗞啦啦響,香氣也慢慢鑽入鼻孔,沁入五髒六腑,回想起少年時代,家裏吃雞時就是這個味道,那香氣,那味道場景,曆曆在目。那時物質條件匱乏,主食就是紅薯,雖有青菜,但油星難覓,肚裏油水極少,缺少營養,麵呈菜色,皮膚蠟黃,做夢中都想能吃一回雞呀、漁呀、或肉這些東西。到那裏去找,人們情況大都是這樣,誰也不比誰家日子好過多少,隻有家中來客人或到年、節時才能吃一回,那時吃肉,燉雞是真是屈指可數,我們小孩子總是盼著來客或過年節,能吃上一頓可口的飯菜。
大約過了一個多小時,我覺得鍋裏雞子燉個差不多了,立刻熄滅灶下餘火,再悶上十多分鍾,才打開鍋蓋,立時熱氣,油氣,香氣三氣合一,從鍋裏上升起來,一片白茫茫的,等氣體散去之後,看清了鍋裏雞子呈橘紅色,黃黃的餅麵上泛著水油漬痕。我給娘盛上一碗,拿了一塊麵餅子端到她麵前,她用筷子夾了一塊雞肉,到口酥爛,骨肉分離,味道鮮美。娘說還是地鍋做雞子好吃,她說平時我一人在家,吃的少,嫌燒地鍋費時又費柴,都是用液化汽或電磁爐,省事,其實要論吃飯還是地鍋做的飯好吃。然後我盛了一碗坐在一邊就著餅子吃起來,越吃越覺得這地鍋做的飯好吃,最後連湯帶水,吃個淨光,一個雞子讓我和娘報銷了,平時我的飯量不是很大,誰知這次竟然能吃了兩個餅子,一大碗雞肉,這要感謝地鍋做飯的功勞。所以現在農家.無論蓋多好的房子,都要蓋一間寬大明亮的廚房,並支上一口好地鍋。因為農村戶家人口多,鍋小做的飯不夠吃,特別是逢年過節外出打工的人都回來了,一家人七、八口,熱熱鬧鬧的大團圓,人多鍋小做的不夠吃,遇到下餃子的時候,鍋小推不開,餃子易爛,所以人們還是用地鍋做飯,鍋大水多。
現在農家地鍋灶比從前大有改觀,沒有煙熏火燎肮髒,弄得人灰頭土臉,也不要用勁拉風箱累得胳膊酸痛,現在鍋灶是大理石或磁磚鋪粘的,自來水引到鍋邊,生活汙水從下水道排到院外坑裏,幹幹淨淨,一改往日泥糊的鍋灶台的狀況。農民離不開地鍋灶,地鍋灶是農耕文化的一部份,也是民俗一種表現.隨著條件改變,燒火吃飯也形式多樣化,有天燃氣,液化汽,電磁爐,煤火爐,微波爐,這些方便幹淨的做飯方式供人們選擇。但古老的地鍋灶還是沒有退出生活的舞台,這種傳統的做飯方式在我們的生活扮演著重要角色。有什麼好處,至今許多人對地鍋灶感有興趣,吃的飯津津有味,地鍋灶的存在有他存在的理由,同樣是燒火做飯,天燃氣,液化汽,電磁爐,煤火爐,微波爐做出的飯,味道就是不一樣。在人類社會產生之前,我們的祖先生活在原始森林中,他們打下的獵物,宰殺以後把動物的肉體架起來用柴草架起烤著吃,他們吃是那香甜,由生吃到熟吃,人類進化的步子加快了,大腦的思維也複雜多了,看來地鍋灶不僅有曆史淵源,而且有一定的道理。據我推測用柴草做飯,是因柴中含有大量維生素,這些原素焚燒後通過熱量傳導到飯中,這些原素加入到飯中,其味道之鮮也,在者地鍋灶底火足,熱的快,涼的慢,不論是燒湯,做肉,蒸鏌,地鍋灶對現代燒鍋方式都略勝一籌。俗話說人間煙火鍋灶台,這句民俗諺語充分說明傳統的地鍋灶,在我們生中活不可或缺,他們不僅留給我們鄉愁的記憶,也讓我們對過去的農耕生活更加懷念和記憶。
遠去的蟬聲
,一日,朋友邀我吃酒,席間上了一盤蟬猴,吃著鮮香,味道入五髒六腑甚是美味、蟬猴俗名叫爬拉猴,蟬候也叫知了,其肉體營養豐富,蟬的幼蟲生活在土中,刺吸植物根部汁液,削弱樹勢,使枝梢枯死,影響樹木生長。蚱蟬的幼蟲一生在土中生活。將要羽化時,於黃昏及夜間鑽出土地表,爬到樹上,然後抓緊樹脫皮,蛻皮羽。蟬,通常又叫做"知了",蟬是完全的變態昆蟲,它的一生可分為卵、弱蟲和成蟲三個階段,完成整個生長周期需要3年時間。蟬的若蟲期又叫蟬猴、知了猴或蟬龜。具體蟬存在多少年無從考證。不過古人對蟬早有了解,我國古代詩人對蟬早有描述,上西風急暮蟬,夜來清露濕紅蓮。出自宋代晏殊。《浣溪沙·湖上西風急暮蟬,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出自清代:袁枚《所見》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光是描寫蟬的詩詞就有幾十首,可見蟬這種小小的動物物,古人青睞勝過今人,並為之吟詩頌歌。
蟬聲是夏季的音樂,叫聲短粗,並不刺耳,但聽起來比較順溜,不是那種轟嗚的重雷聲音,也不是鏗鏘之聲,震動人們耳膜,讓人煩燥,把人聒燥地什麼也幹不成。蟬聲是大自然匱贈給人類的樂章,自然天成,不耽誤人們幹活,吃飯,說話,人們枕著蟬聲入睡,伴著蟬嗚早出晚歸,日出而作,日萶而歸。,
蟬是季節性的動物,一般在夏季的投暑之時,過了忙種收完麥子,種上秋時,就能聽到蟬的叫聲,人們吃過飯,到樹身上去捉,這時蟬早就爬到樹身上有一米多高,一抓一個著。有的蟬剛剛鑽出地麵正往樹身上爬著,有的在地下沒有完全出來,但早己用小爪子抓開一個小口,人們輕輕用手指一摳就把小蟬猴摳出來。陰曆六月到七月,是蟬猴集中出土的時間。記得在農村時人們捉蟬猴弄到三更半夜,一晚最有的摸幾百個,有的拾千個。蟬猴是夏季農人的一道美味,成為一種吃食,在吃之前,頭天晚上把捉到的蟬猴,洗淨之後用鹽水淹起來,吃的時候,把鍋加熱淋上油,把蟬猴往鍋裏一放,用鍋鏟來回翻炒,然後在用鍋鏟按壓,把蟬猴身上的水分榨幹,等蟬猴泛著焦黃色時,用鏟子鏟出鍋放到盤子或碗裏,涼後用手把蟬皮去掉,放進嘴裏用牙具切割著,其味道香酥又筋道,鮮美,真是人間的美味佳肴,素有唐僧肉美稱。蟬猴不僅具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等營養價值,口感也很不錯,民間流傳稱;西遊記中的唐僧,原來也是佛祖的二弟子”金蟬子“轉世,可見民間是多麼看重蟬猴的營養價值。記得小時候很少能吃到肉,一到了夏季蟬猴破土的季節,就是我們的歡樂盛宴,終於到了改善夥食的時候了,吃蟬猴肉代替吃豬肉或雞肉。那時人窮,有的人家舍不得吃,就拿天集市上換錢,我的同學曾經用蟬猴換來的錢買書本筆墨交學費。有的家長鼓勱孩子不睡覺,提著燈籠,打著手電,摸到淩晨兩三點鍾。六‘七十年代一個蟬猴賣幾分錢,最多賣到一毛多錢,後來八’九年代價格猛漲,一個蟬猴賣到五毛錢或一塊,飯店裏加工好賣出的蟬猴兩塊錢一一個,價格甚是驚人。一個夏季全家老小齊上陣,光蟬猴的收入達到一千多塊錢,勝過養一頭大肥豬。蟬猴肉可食,皮可用藥,那時專門有人收蟬猴皮,兩三塊錢一斤,但蟬猴皮太輕了,這些蟬猴大多在樹梢或樹身上脫皮,用手夠不到,隻有棍子搗下來,有的被樹葉折擋看不到,可惜太高,隻有望猴皮興歎,一個夏季能搞到一斤就不錯了,指往蟬猴皮賺錢,就象楊八姐向皇帝要的彩禮,螞蟻鮮血要二斤,真是難上加難。蟬猴肉的美味香酥,至今令人難以忘記,相信有很多農村出來的孩子都會留戀那個美味季節,那個歡樂的夏天,這是屬於那個時代的印記。
有一首打油詩是這樣寫的,蟬猴味道真是香,引得眾人來爭搶。天上地下除卻淨,蟬聲遠去逞悲傷。蟬猴是大自然匱贈給人們的一種夏季的禮物,按自然規律生長,細水長流,年年有餘,現在人們看蟬猴能賣許多錢,不顧自然規律,就掠奪式的捕捉。蛻變後的成蟬在樹上排卵後撒籽入到地下沐浴陽光,吸收地下精華,三年之後才長成蟬猴。常言道熙熙攘攘皆為利往,因為蟬猴能帶來小利,不紮本錢,所以每到夏季蟬猴出土季節,村民大人小孩,在樹下用鏟子掘,用鐵鍬鏟開地皮,大有挖地三尺,也要抓到蟬猴之勢,成蟲羽化的雌蟬猴是繁衍下一代的母體,那樣也不放過,一律斬盡殺絕,蟬猴遭遇了滅頂之災。打漁的有句老古訓,撒網捕漁,捕到小漁時還放它一馬,現在人們為什麼對蟬猴這樣狠心,蟬猴那點小錢真能讓你發家致富嗎?,我認為對蟬猴也可以列為國家的保護動物,禁止人們斬草除根式的捉取。古人說:勸君莫打三春鳥,子在巢中盼母歸。意思打了三春的小鳥,巢的幼小的鳥就要餓死,等於殺雞取卵,竭澤而漁。如果這樣期下去,久而久之,有朝一日,我們恐怕在也聽不到知了的叫聲,我們鄉愁記憶豈不少了一份讓人回憶的元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