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的凡人微光
木工刨子的傳奇
張雲斌,太平礦運輸二隊的一名職工,2005年以農民工的身份招到太平礦從事采煤工作。招工報到那天,除了隨身行李,還帶著一個木工刨子。這個木工刨子,是他父親傳給他的,刨子油光鋥亮,折射著二十年木匠工藝。從父親那輩傳到張雲斌手上,已有25個春秋。父親年輕那陣,在會理鄉下靠這把刨子走街串巷為鄉親們打家具、修拾農用工具。傳到張雲斌手中,張雲斌把這當作謀生的手段,秉承了父親的木匠手藝,在會理城北中心村依然為鄉親們做些木匠活,直到2005年礦裏招工,來到太平礦。張雲斌工餘時間,依然用這把木工刨子修補稿把,做些木匠活,井下礦工用的鐵鍬、稿把不趁手時,均由張雲斌負責收拾,工人們用起也就方便許多。張雲斌說,沒想到這木工刨子到礦裏還有用場,在修理鍬稿把的同時,滿足著張雲斌一個木匠的自豪感,也敘寫著一個普通農民工的傳奇。
微光手電筒
這把手電筒,是太平礦離退休社保中心職工王曉燕所贈送。手電筒是上個世紀父親及家人所用的物品,因父親早先在鄉下,常常沒有電,手電筒便成了走夜路、幹活用的照明物件。直到1976年礦裏招農民工,父親帶著一家人來到太平礦,手電筒視為傳家寶似的從鄉下帶到礦上。礦山自然不缺少電,手電筒也難派到用場,隻是上下班照明用,但令王曉燕父親依然視手電筒為傳家寶般珍視是緣於礦上一次應急搶修。2006年7月,在機電科做管工的父親上夜班,時值雨季,天上下著暴雨,礦裏家屬區一處管路爆了,父親同其他工友一起往爆管處趕,路滑坡陡,搶險工地一片漆黑,也難架設照明設施,唯有手電筒照明。於是,父親拿的手電筒成了唯一照明工具,工友們奮戰了三個小時,終於把爆管處處理好。手電筒照明發揮了大作用,雖然微光確為搶修管路贏得了時間。用了幾十年,父親依然珍藏著,早己退休的父親不時拿來看看。用王曉燕的話來說,手電筒正折射了父親的一生,用一個詞來說就是:凡人微光,卻溫暖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