鍛造人生
鏘!鏘!鏘!震耳欲聾的鍛錘聲響徹整個車間,紅紅的坯料烘烤著他的臉龐,一雙粗壯有力的大手,鉗著上千度的鋼胚在錘砧子上翻騰鍛打,時而方,時而圓,時而長……汗珠與鋼花同時飛濺。他就是機製公司鉚鍛車間鍛工班班長—龔華權。
1996年,21歲的龔華權從技校畢業後,分配到鉚鍛車間鍛工班。初進廠時,他深知“打鐵還需自身硬”這一道理,為盡快完成理論到實踐的轉化,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他虛心向老師傅請教,堅持多看、多學、多問、多練,每天幾百次的重複動作,手套被烤的冒起了熱煙,手背被烤起了水泡,手掌留下了厚厚的繭疤。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經過長期不懈的積累與沉澱,他在鍛造操作的技能有了質的飛躍,很快從一名普通的學徒工成長為鍛工房的“領頭雁”,先後被評為公司“優秀班組長”“安全先進個人”“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俗話說人生有三苦,撐船、打鐵、賣豆腐。“火烤胸前暖,風吹背後寒”,是對鍛造崗位工作環境最好的真實寫照。鍛錘前,整天都要承受高溫烘烤、噪音刺激,鍛造的毛坯料最重達到60公斤,紅彤的胚料幾米外就烤得人受不了,厚實的工作服被汗水浸透,幹了濕,濕了幹,結成厚厚的硬殼,好幾個同事都受不了這份苦,先後走了一個又一個。然而,正是這艱苦的環境培養了他堅韌的品質,憑著對鍛工的熱愛與執著,一幹就是二十五年,始終無怨無悔。“鍛造就是鍛心,隻有心到才能鍛出合格的產品,我為我是一名鍛工而自豪。”幸福的笑容總是洋溢在他的臉上。
鍛工屬於集體作業,活幹的好壞,看的是班長。“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這是他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日常工作中,他處處以身作則,率先垂範,最髒、最苦、最累的地方總能看到他的身影,每逢遇到礦井生產急活、緊活,他總是毫無條件的主動承攬下來,帶領同事加班加點把任務完成。有人說“帶出徒弟,餓死師傅”,可他不這樣認為。近年來,由於職工流動、老工人退休等原因,新老交替、技術斷層現象十分嚴重,給正常安全生產帶來了直接影響。車間讓他帶徒弟,做好以老帶新工作,他毫不猶豫的應承下來,將自身多年積累的專業知識、操作技能和技術心得傾囊相授給徒弟,在他的帶動下,全班職工心往一處使,勁往一處用,班組的凝聚力、戰鬥力有了明顯的提高。
麵對讚歎與榮譽,他沒有驕傲,而是一如既往地在崗位上兢兢業業,埋頭苦幹。“工作都是大家幹的,我隻是幹了自己應該幹的事情。”他總是謙虛地說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