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白建莊礦業:童年中的新年
一年之中,最富有風味和特色的日子應該是臘月了。進入臘月,獨特而濃厚的喜慶氣氛慢慢彌散開來,不由自主地渲染著周圍。不可否認,現在的年味雖然越來越淡,和我們童年的臘月氛圍不可同日而語,但與中年以上的人來說,臘月依然以其出世入俗的姿態成為一道永不褪色的風景。
我小時候,感覺一到臘月,家裏就開始漸漸忙碌起來,老屋裏年貨的氣味開始蕪雜起來,正堂朝門口擺放著一張四四方方的八仙桌,桌子下有一壇腐乳,溢出淡淡的清香氤氳著老屋,母親說,過年了吃的大都是油膩的魚肉,很容易讓人對食物感到膩味,而腐乳正好引人食欲,好下飯。桌子上井然有序地擺放著花生、糖果和瓜子類的盤子,留著招待上門來的親戚朋友們。
我們家一到臘月,年味就漸漸濃厚起來,這是因為我母親最熱衷的節日就是春節。元旦剛過,她就開始為今年的春節進行“倒計時”了,嘴裏時常念叨著“還有多少天就過年啦”,對春節前的各種忙碌,各種惦記,樂此不倦,幾乎年年不變,歲歲如此。
到了臘月二十,就有賣糖葫蘆的、糖瓜的和挑著擔子的走門串戶推銷過年的小食物,很吸引我們這些玩耍的孩子們。而女人們也開始東家幫忙縫新被、西家去給孩子趕製新衣服。男人們除了上班,業餘時間幾乎都在家裏忙著掃房刷牆、購買東西,那時,總能聽見村口有人吆五喝六、呼朋喚友,精神兒倍爽地相約去置辦年貨。到了臘月二十三小年,我母親更是忙碌開了,大清早起來殺雞宰鴨,端上糖果瓜餅放在八仙桌上供奉灶王爺,求灶王爺上天奏時,為老百姓多言好事。當然,過小年也是我們家不可缺少的儀式,也是我們孩子的節日,盡情地享受瓜果糖餅,和小夥伴們放縱身心的玩樂。過小年,是春節前的一個小高潮。從二十六到除夕,年味更足,更濃烈了,母親忙著炸饊子、蒸油饃、做雞蛋餅、做花生酥,這一切做好後,用幹淨的布包裹起來存放著,隻等除夕夜的到來。
除夕晚上,遊子歸來,家人團聚吃年夜飯。但吃年夜飯前,得先焚香敬祖先,然後放一掛長長的鞭炮,誰家光景好,誰家的鞭炮就長,然後關門吃飯。年夜飯吃完,從父母那裏討得壓歲錢後,便像小兔子一樣跑出門外去玩耍。當我們孩子開始津津有味地觀看春晚時,父母已經端上早已揉好的麵團和攪拌好的肉餡為年初一的早飯開始包餃子了。
大年初一一家人是要在一起過的,一大早醒來,會看到放在炕頭、床邊的新衣,大人們已經開始為準備午餐忙碌著,小孩子們穿著新衣,跑來跑去,約上自己的好朋友,聽著鞭炮聲,攆著去各家各戶拾鞭炮,那種收獲的喜悅,也隻有經曆過的那一代人才會有。
初一過後,就要走親戚。走親戚是有規矩的,哪一天去誰家,都是有講究的,見到長輩是要磕頭的,無論是出於禮節尊重,還是磕完頭就可以拿到壓歲錢,每一代人都傳承著老一輩的規矩和禮節。沒有手機短信拜年、也沒有視頻連線拜年,家家戶戶不是在親戚家拜年,就是在去親戚家拜年的路上。許久不見的親人格外親切,大家坐在一起,拉著家常,訴說著一年的收獲與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