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崖退休職工談企業變化
雁崖退休職工談雁崖變化
在雁崖礦,仍然住著這樣一群退休職工:年輕時,他們把青春和熱血獻給了礦山,如今,滿頭白發的他們依然心向礦山。近日,筆者和幾位仍在雁崖礦生活的退休職工,聊聊這些年雁崖礦的大變化。
現在都是“花園式”礦山,生活更舒心了
今年85歲的徐老是一名老軍人,也是雁崖煤礦的第一批開拓者,談起煤礦幾十年來的變化,滔滔不絕。
“我剛來時,雁崖礦剛投產,井下巷道陰暗潮濕,物料存放雜亂,走路一不小心就會絆倒。煤塵特別大,一圈走下來,個個灰頭土臉的。打眼、放炮、拉煤全靠一身力氣。”徐大爺說,“那時和現在可完全沒法比啊。”退休後,徐大爺一直在雁崖礦生活。他認為,變化最大的是礦區整體麵貌,現在都是“花園式”礦山,和以前是天壤之別。員工公寓、雁東街、籃球場、大食堂、二醫院這些陪伴他50多年的地方,他都感慨萬分,口口聲聲就五個字“變化太大了!”然後就是說原來到處都是煤灰,幾十年的楊樹都歪歪扭扭不長,夏天街道兩邊都是爛菜葉臭西瓜,蒼蠅到處亂飛,打架鬥毆經常發生,他邊走邊看邊說,破舊的石頭房屋、泥濘的小路、高聳的矸石山全都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整齊劃一的職工宿舍、幹淨寬敞的柏油道路。公司院子裏,處處綠樹成蔭、鳥語花香。特別是近幾年,雁崖煤業公司陸續打造了“綠色和諧小區”“職工休閑娛樂廣場”和“網球場”,讓職工們生活更舒心了。“我敢說雁崖礦的職工一定是建礦以來幸福感和獲得感最強的。”徐大爺緊緊握住我的手說。
遊大爺7年前從雁崖礦退休,之後冬天回到河北老家,夏天就和老伴住在礦區,大家都親切地稱呼他“老遊”。現在,老遊每天最大的樂趣就是和老伴在礦區種種花、散散步,下完雨上山撿地皮菜,早晨跳跳健身舞、踢毽子。
“我幹了半輩子安監員,就和你們說說井下安全管理的變化吧。”正在散步的遊大爺被我半道“攔截”和我聊起來。
“安全第一、安全第一、安全第一。”這四個字遊大爺連著說了三遍。遊大爺年輕時幹的是掘進工,當時井下都用木頭支護,安全管理也沒那麼嚴格,隻要工作麵進尺產量能出來就行。“當時大家都年輕氣盛,管理人員進行安全管理時,我們聽了都是左耳進、右耳出,隻做表麵文章,不服從管理。”老遊告訴我,直到一起冒頂02manbetx.com 奪走了一位工友的生命,他才徹底改變了想法,從此變得“膽小”了,做任何事情都想著“安全第一”。
老遊感慨道,這些年,井下生產環境不斷改善,井上井下直通電話、井下緊急避難室、頂板安全監測係統相繼投入使用。同時,安全施工工藝也在不斷升級,煤礦開展了“五新”技術應用和小改小革攻關,創新巷道開拓等技術,安全有了很大保障。另外,安全管理更加精細化,從會議學習到安全培訓,從隱患排查到技術論證,從現場操作到現場管理,都有安全製度約束,大家養成了良好的安全生產習慣。“我聽說去年礦上開展了‘三無’班組安全管理活動,這真是安全管理上的又一項有力舉措啊!”遊大爺笑著說。
事實證明,我們的堅持是對的
羅玉蘭是廣西南寧人,19歲那年和丈夫一起來到雁崖礦參加工作,把最美好的青春年華都奉獻給了礦山。她退休後發揮餘熱,成了該公司中老年人健身舞的領舞者。
“30年前誰能想到會有這麼一天,人人都有學上,家家吃飽穿暖,還能開著小轎車去旅遊,這簡直和做夢一樣。”羅玉蘭說。當時,羅玉蘭和丈夫剛來到雁崖礦,兩人就擠在20餘平方米的單身宿舍內,買生活物品要走路到幾公裏外的口泉去,交通又不方便,選購物品都不踏實,怕誤車,誤了車就回不去礦上。他們工資很低,要寄一份給父母、留一份給孩子、省一份當家用,處處都要精打細算。每天的生活就是兩點一線,幾乎沒有娛樂活動,很是枯燥無味。可在當時的生活環境裏,大家都在咬著牙堅持。“事實證明,我們的堅持是對的,雁崖礦年年都在飛速發展,大家的生活越過越好。”羅玉蘭興奮地說。現在,礦工都住上了幹淨整潔的樓房,還有一些礦工住進了市裏。近幾年,很多職工都開著私家車上班,時不時還搞些聚會,帶上家人開上小車結伴出行遊山玩水。
“現在,孩子們都成家立業在外打拚,我也沒有什麼後顧之憂了,現在我的主要任務是放鬆心情,開開心心過好下半生。”羅玉蘭笑著說。
是啊!不僅僅是徐大爺、遊大爺和羅阿姨,千千萬萬的煤礦職工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的父母結婚後,因為沒有錢在礦上買房,自己身體單薄沒有能力在山頭上蓋房,經濟條件又差,母親一直和我們生活在農村。父親隻有秋收時請探親假回去團聚幾天。後來實行“農轉非”以後,姐姐、哥哥相繼工作,家裏經濟條件稍有好轉,於是父親在山頭上買了兩間房,才解決了父母兩地分居的問題,我們從此也和父親團圓了。
記得搬家的那一天,車隻能拉到山下,東西雖然不多,我們全家跑上跑下來來回回跑了大半天才搬完。山上的房子很高,吃水、買菜很不方便,開始我們還能幫助他們。後來我們結婚後,年邁的父母常常坐在大山上發呆,憑他們的能力,買商品房簡直是天方夜譚,我們姐妹幾個常常為此而發愁但又無能為力。誰知做夢也想不到,黨的惠民政策竟然悄悄來臨,煤礦工人的福音來了,他們都低價住上“在家拉巴巴”的樓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