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中國心·頌黨恩”實踐團成員朱清林同學來到劉莊村開展暑期社會實踐。1952年冬,史來賀當選為劉莊村黨支部書記,挑起了帶領全村人治窮致富的重擔。他立下誓言:“跟黨走,拔掉窮根,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
從1953年開始,史來賀帶領劉莊人車推、肩挑、人抬,起崗填溝,拉沙蓋堿,用了整整20年,把劉莊周圍750多塊凹凸不平的“鹽堿窪”、“蛤蟆窩”荒地改造成了現代化農業園區。他潛心研究棉花種植經驗,使皮棉平均畝產量達到當時全國平均產量的3倍,劉莊也因此一躍成為全國的先進典型。
“文革”期間,有人到劉莊煽風點火搞串聯。史來賀召開群眾大會宣布村裏規定:“誰離開生產出外串聯不記工分、不發盤纏;貼大字報,集體一分錢不報銷。”那時最時髦的口號是“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史來賀說:“咱農民沒苗咋吃飯?誰要草就叫他吃草好了,咱要除草留苗。”史來賀領著全村男女老少頂著壓力搞生產,先後辦起了機械廠、麵粉廠、冰糕廠、食品加工廠等,使劉莊逐步形成以工促農、以工養農、全麵發展、五業興旺的新格局。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的推行,中國農村勃發出一派生機。這時,劉莊的土地分不分到農戶?工廠包不包到個人?史來賀戴上老花鏡,反複琢磨中央文件精神。他認為,三中全會的精神實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劉莊已由傳統的自然經濟轉入了商品經濟生產,2/3的勞動力已轉移到第二、第三產業,集體經濟力量雄厚,如果一分了之,必然會阻礙生產力發展。通過廣泛征求群眾意見,劉莊從本村實際情況出發,兼容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的優點,克服“大鍋飯”的弊病,成立了農工商聯合社,把農、牧、副、商、工等統一起來,實行“綜合經營、專業生產、分級管理、獎懲聯產”的聯產承包責任製。
實踐證明:史來賀的決斷和劉莊人的選擇是正確的。這種新的經營方式,既充分發揮了集體經濟的優越性,又極大地調動了個人的積極性,為商品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比單一家庭經營更為充足和旺盛的活力。
“ 集體經濟得有集體主義,共同富裕得有共同理想。”史來賀把思想政治工作看得很重。他生前常說:“經濟搞上去,思想政治工作也要跟上去。既要把群眾帶到富路上,又要把群眾帶到正路上。把人教育好,比啥都重要。”
史來賀對幹部們說:“農村現代化需要農民知識化,沒有農民的知識化,農村現代化的基礎不牢靠。”為全麵提高劉莊人的素質,劉莊投巨資建起了高標準的學校,使村裏的娃娃不出村就可以受到從幼兒園到高中的係統教育。在選拔有培養前途的優秀青年到高等院校、科研單位進修的同時,劉莊又邀請大專院校到村裏辦班。村裏建起了科技大樓、衛星地麵接收站和電視差轉台,開辦了圖書館、閱覽室和青年民兵之家,每年訂閱500多份科技報紙雜誌,為村民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創造條件。在劉莊,還有幾項不成文的規定,就是高中不畢業者不安排工作,沒有高中以上文化的姑娘沒資格嫁到劉莊來;新過門的媳婦,必須到科研隊接受幾個月的科技培訓,經考試合格後才能安排工作。
史來賀同誌擔任劉莊村黨組織的書記50多年,他把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同本村實際相結合,為探索共產黨在農村的執政規律做出了突出貢獻。同時形成了史來賀精神: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無私奉獻,廉潔奉公;艱苦奮鬥,追求卓越等。史來賀精神集中體現了共產黨人先進性的政治品質。
實踐成員此行
弘揚史來賀精神,必須抓住農村基層黨組織中開展樹典型、學先進活動這一有效載體。史來賀精神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具體體現。弘揚史來賀精神,必然激發農村活力。我們黨幾十年來在農村執政,為尋找一個使農民群眾願意接受的最佳領導方式而采取過許多辦法,但農民最樂意接受的還是開展樹典型、學先進活動。他們從身邊的先進典型身上看到共產黨執政為民的好政策。這種示範效應往往使農民群眾激動不已,許多農民甚至“逼”村幹部帶領他們奮起直追,從而形成了群眾性的比學趕幫的競爭態勢。
弘揚史來賀精神,必須抓住基層黨組織和黨員保持先進性目標責任考核這一關鍵環節。史來賀精神充分體現了黨在農村“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主張。把史來賀精神的科學內涵同各地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分別製定出不同類型黨組織和黨員保持先進性的目標責任,能充分發揮出黨組織應有的凝聚力、創造力、戰鬥力、影響力。
弘揚史來賀精神,要把史來賀精神真正地在農村黨組織中得到強有力地普及,需要加強黨員培訓。隻有黨員幹部素質提高了,擔負的先進性任務才能得到落實;需要加強製度建設。農村黨組織和黨員的思想、組織、作風建設主要靠製度保證。製度建設是執政黨擔負的先進性建設的一項根本任務;需要加強組織領導。把史來賀精神在農村黨組織中得到普及,組織領導是根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