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狗万manbet官网 !

寬容之美

作者:楊敏 2021-09-04 11:14 來源:狗万manbet官网 寬容之美

  孔子思想的光輝永在

  公元前551年孔子誕生,今年是孔子誕辰2572周年紀念日。

  紀念這位先賢,已成為文化時尚與潮流。一個人的名字能夠被一個民族記憶兩千五百七十年,是因為他博大精深的思想和空前絕倫的智慧。司馬遷曾感歎:許多顯赫的人物很快就被人們忘記了,而“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許多年後的今天,孔子思想重新被感召起來,我們重拾中國式的禮儀,回歸推崇和弘揚傳統文化,不能不說是全民修養和素質的顯著進步。

  孔子是儒家學派創始人,是人道的啟蒙者,也是人類文化和文明史上一位罕見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學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以平為本,以仁為核,以和為貴,既有崇高的價值理想,又有啟迪智慧的哲理,是價值觀念的是非標準,也是倫理道德的規範依據,是中國古代思想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價值,更是中華民族精神永不枯竭的源頭活水。

  兩千五百多年過去了,至今幾乎無人否認,誕生於中國曲阜這塊平凡土地上的孔子,以他深厚淵博的學識及博大精遠的思想深深地影響了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甚至整個世界,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並決定了這個國家和民族的未來。

  孔子是中國哲學思想最具影響力的代表,一部《論語》,被中外人士普遍視為中國文化“最古老最有價值之寶典”。《論語》內涵的智慧和人生哲理不僅貫穿中國文化,同樣也傳播到西方國家,並對西方哲學和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早在公元一世紀,孔子的儒家思想就傳入東亞地區,先後在日本、朝鮮、越南等國家產生了廣泛的影響。繼而又傳播到歐洲,並在十八世紀掀起過一股“孔子熱”。當時人們尊稱法國的啟蒙思想家伏爾泰為歐洲的“孔夫子”,可見孔子思想廣博的影響力。

  孔子一生正直、樂觀向上、積極進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追求理想的社會。紀念孔子,其實就對“仁愛、忠義、禮和、睿智、誠信”的傳承和延續。一種思想,倘若能經受住曆史長河的淘洗而曆久彌新,必有其內在的魅力、恒久的價值。孔子的和諧思想在當今社會重現其活力、重放其光輝,一是崇尚人類自身的和諧,二是崇尚人與自然的和諧,三是崇尚“中庸之道”,為中國文化樹立了“致中和”之精神。

  在孔子的思想體係中,藴含的是一種精神,一種追求,一種狀態,一種政治智慧和人文關懷,一種道德訴求和理想的境界。奉行愛國主義,追求和諧、等級和社會秩序。今天,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和道德文明社會的進程中,孔子的和諧思想確實值得我們挖掘、借鑒與弘揚。

  林語堂先生說,孔子的思想不隻是“處世格言”、“道德修養”,更是一種深沉的理性思索,一種對人生意義的執著追求。2500多年來,孔子的思想已經在不知不覺中延續,已浸透到每個華人的思維裏和血液中,成為中國人的“文化心魄”。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君子納於言而敏於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溫故而知新”、“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敏而為學,不恥下問”……這些都是隔著2500多年的時空傳過來的一個精神領袖的語錄。仔細思考和品味,每一句都是至理名言,每一句都閃耀著智慧的光芒。還有,“仁者愛人”、“以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等等,都是孔子做人的準則及道德尺寸,就這樣成為了人類思想的一個樣板,丈量著心與心和人與自然之間的距離,譜寫著一個國家的春秋和禮儀。瑞典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漢內斯.阿爾文博士曾經說過:“人類如果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到2500年前去吸收孔子的智慧!”

  據報道,截止2018年末,中國已在160個國家和地區建立近600所孔子學院和1200個中小學孔子課堂,現有注冊學員230多萬,中外專兼職教師5萬多名,。為推廣漢語和中國文化,倡導儒家思想,目前海外在“孔子學院”學習漢語文化的人數已超過4000萬人。

  孔子不僅屬於曆史,也屬於當代,不僅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絕大部分西方人對孔子尊敬有加。據記載2015年3月8日,《參考消息》第14版整版轉載了香港《鏡報》文章《西方人心目中的孔聖人——孔子在國外》和新加坡《聯合早報》文章《孔子再次周遊列國》,詳細地闡述了孔子及其思想在世界上的影響與地位。在西方人心目中,孔子與希臘古代哲人蘇格拉底、柏拉圖一樣享有盛名,和英國偉大的劇作家莎士比亞一樣被譽為時代的靈魂。

  在如今這個物欲橫流、拜金主義泛濫的時代,在商業浸淫文化浮躁的今天,呼喚傳統文化的回歸,尊孔重儒成為時代的需要。盡管兩千多年來孔子和孔學經曆了太多的風風雨雨,但孔子已經成為一種代表中國文化的符號。元武宗說:“先孔子而聖者,非孔子無以明;後孔子而聖者,非孔子無以發。”

  “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曆史傳統的民族,中華文明也是人類社會發展中唯一沒有中斷的古老文明。曆史證明,沒有文化上的獨立與繁榮,就沒有國家民族的興旺與昌盛;而沒有文化的繼承,也就沒有文化的創新與發展。儒家思想是中華民族的進步與發展。在中華民族正以昂揚的姿態走向世界的今天,一個既善於繼承自己優秀的文化傳統,而又善於吸收人類文明成果的民族,才是最有前途、最有希望的民族。

  讀《論語心得》,於丹在扉頁上寫道:道不遠人,讓我們在聖賢的光芒下學習成長。以此,用心紀念孔子,用心溫故孔子精神。

  “難得糊塗”的積極意義

  “難得糊塗”是鄭板橋的名言。話說得悖情悖理,荒誕不經。人人都想聰明而怕糊塗,板橋卻道“難得糊塗”,“糊塗”既“難得”,就成了珍惜品,成了一種追求的對象。故自板橋先生此言一出,許多文人雅士,達官貴人,鴻儒巨商,就恭恭敬敬地把它書為條幅,懸掛於廳堂之上,奉為格言警句,頂禮膜拜。“糊塗”一下子就由被世人瞧不上而提升到了想要而不得的地位,“難得糊塗”也就為人們經常引用的名言。

  “糊塗”之所以“難得”,是因為不糊塗的人,非得糊塗不可。板橋中進士後,曾任山東範縣、濰縣知縣。他為人磊落正直,不容邪惡,廉潔奉公,關心民眾,這就與當時榨取民脂,汙濁腐敗的官場之風格格不入。板橋就有太多的痛苦,太多的憂愁,太多的憤懣。板橋又是個藝術家,擅長書畫兼工詩。板橋論詩提倡“真氣”,“真意”,“真趣”,就這一個“真”字,便使他忍受不了現實中的濁氣、腐氣和邪氣。盡管他的詩作對現實多有揭露,但是以他一個“七品”小官的力量,用幾首詩幾篇文章,是改變不了時間風氣的。麵對蒼生哀鴻,麵對人間黑暗,板橋想讓清醒的自己糊塗,正如有人“厭倦了終日揭穿人們的謊言,於是便聰明地變成瘋子”一樣。然而板橋又翩翩是個極聰明的人,什麼事都看得清清楚楚。他無法糊塗。“難得糊塗”四個字包含著多少感慨,多少歎息,多少沉重,多少憂傷?又有多少不滿,多少牢騷在其中!

  本來,不糊塗卻要裝糊塗,這就很難。尤其是什麼時候該清醒,什麼時候該糊塗,這個分寸就不易把握。所以板橋慨歎:“難得糊塗”!沒有大智慧,是很難清醒而顯得糊塗的。板橋的“難得糊塗”正是這種大智慧。板橋在知縣任上,因替百姓訴訟,辦賑濟,得罪地方豪紳,最後稱病辭官,居揚州賣畫。板橋有詩曰:“十載揚州作畫師,長將赭墨代胭脂。寫來竹柏無顏色,賣與東風不合時。”詩歌感歎才情雖高但無用,憤事之情焯然可見。板橋的識見是有莊子的思想影響的。《莊子。秋水》篇說:“當堯舜而天下無窮人,非智得也;當桀紂而天下無通人,非智失也,時勢適然。”板橋深知世道黑暗,自己無法和“時勢”相抗衡。他辭官賣畫,這裏就有“難得糊塗”的智慧。

  故爾“難得糊塗”的智慧,實際上包含著一種韜光養晦的世故,或者叫做應世技術。當人處在某種險惡的形勢下,而又對這種形式無可奈何時,“糊塗”的智慧,可以起到一種應付時局,擺脫困厄的作用。《晉書。阮籍傳》記載:“籍本有濟世誌,屬魏晉之際,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與世事,遂酣飲為常。”阮籍很有才氣,名聲又大,因為處在曹氏與司馬氏政治角逐的“夾縫”中,所以做人說話都很難,於是就“酣飲為常”。醉而糊塗,是阮籍麵世的手段和智慧。但這種“糊塗”的智慧,包含著無奈、壓抑和痛苦,所以就有阮籍的“窮途而哭,”就有板橋的“賣與東風不合時”。“難得糊塗”是一種智慧,也寄寓了許多哀痛與沉重。

  “糊塗”之所以“難得”,還在於它是一種超越。這裏的“糊塗”已不再是詞語意義上的糊塗了。它是超越了無奈、痛苦、世俗、功利之後,所達到的一種虛靜、淡泊的心靈狀態。它的意思相當於陶淵明《歸田園居》詩中“拙”的含義。陶詩曰:“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入塵網中,一去十三年。羈鳥念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田園”。這裏的“拙”,是不適“俗韻”的樸拙和真純,是道家“返璞歸真”的思想體現。“糊塗”就是“拙”。從這個意義上說,“難得糊塗”就是一種“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超越境界。

  世俗社會是一個紛紛擾擾,喧鬧嘈雜,充滿爭鬥、權詐、是非、誘惑的世界。許多人陷在“物役”、“物累”的困境中不得自拔,許多人在名韁利繩的束縛下,失去了靈魂和自有。如能從世俗的功名利祿、是非得失的塵網裏提升出來,人生就獲得了一定的自由和解放。板橋的“難得糊塗”正給人們提供了一種哲理睿智的啟迪。其實,“難得糊塗”是哲人麵對芸芸眾生的執迷而發的機言智語。它猶如禪宗的偈語,是需要用心體悟的。板橋想讓人們從中悟出,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要一味去爭,不能功名利祿總是放不下。“糊塗”一點,能讓人得到一種安寧,一種輕鬆,一種坦蕩,一種悠然,一種自在。

  如果一個人太深於世故,太精於鑽營,太會耍弄手腕、算計周密,那麼此人的心靈一定是最閉塞、最僵化、最糊塗的。因為過多的計較謀劃已使他的心靈沒有一點空虛之處,他已成為一個“實心”的異化人。這就好比一個畫家,心中若填滿了名利世故,未留下一片虛靈之地,以“羅馬象於胸中”,那麼要在作品中開辟境界,抒寫性靈,恐怕就是不可能的事了。一個人如果太“聰明”,也會“聰明反被聰明誤”。

  現代社會是個五光十色、日新月異的社會。太多的信息要接受,太多的新知識要學習,太多的俗務要應酬,太多的事情要完成。如果終日奔跑爭先,就會將世人拖垮累死。來點“難得糊塗”的超越,可以幫助人們釋放心理和社會壓力,保持一種心理平衡,坐看雲起花落,超然通達地麵對人生。特別是在今天這種高速度、快節奏、競爭激烈的社會,如果不能有一點“難得糊塗”的趕超,就再也感受不到生活中的浪漫,無法體驗輕鬆和愉快,更不會再有天真、詩意和情趣。

  寬容之美

  “寬容”詞意源於《漢語大詞典》為寬大有氣量,度量寬宏,不計較或追究。其意亦有包涵、原諒,寬能容眾之意。意境之美,如管仲窺豹,時見一般。寬容之美於人,表現為人的心胸情懷。正如孔夫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因為寬容之美世人共賞,寬容之益世人受之,故寬容之譽,人皆讚之。

  寬容為健康之源。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寬容不僅是一種高尚的道德情操,而且對自己的健康也極為有利。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長期的跟蹤調查,結果發現能寬容別人的人,一般血壓偏低。而那些充滿了敵視情緒和脾氣暴躁的人,極易得心髒病、癌症及其它慢性疾病。美國威斯康裏大學教育心理學教授英列德說:“被人虧待自然會發怒,但如果怒氣不化解則會積成怨恨。如果任憑怨恨滋長,就等於把毒素注入自己的身體。所以說一個人要想健康,首先就要學會寬容。”寬容之美益於健康,寬容是健康的一劑良藥,也是能夠養生、長壽的秘訣。

  寬容之美於人的健康重要,於人的思想情懷更是上善如水,如火通明。如水者,能彙江河之大海,納百川乃容大;如火者,以熾熱滋生萬物,以熱愛與真誠溫暖人心。唐太宗李世民不計魏征前嫌,以開闊的胸襟,從諫如流,明君與諍臣,攜手勵精圖治,造就了前所未有的貞觀鼎盛景象,演繹了“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的千古名言。宋時宰相王安石以寬宏之度,機智之才把其家門嬌娘“鮮花摟著棉蠶睡,撇下幹薑門外聽”的望門醜事轉化為“大人莫見小人怪,宰相肚裏能撐船”的千古美談。

  “林肯的真誠與寬容”是美利堅合眾國一句耳熟能詳的諺語。極富曆史意義的南北戰爭以統一而結束,林肯的寬容美德顯現了非凡的作用,他寬懷包容、知人善用、臨危任命嗜酒如命、驍勇善戰的格蘭特將軍,用其長至於敵,最終贏得了南北戰爭的勝利。他當政美國總統,卻被嘲笑為“笨蛋,老憨,長臂猿……”,但林肯也沒有動氣發火,更無要挾報複,而是一笑了之,並為斯坦頓等赤目之人擇其長委以重任。終以國家利益為最高準則,容人、識人、用人的氣度贏得了美國人民的信賴和尊重,也取得了事業的成功。秉性狹隘及病狂的希特勒位高權重時便利用當時德國民眾的民族主義情緒,並使之狹隘化、極端化,通過鼓動街頭遊行、燒毀進步書籍和導演“國會縱火案”等荒唐鬧劇,使整個國家迷失在納粹主義的喧囂之中,混亂於種族仇視、殘殺的分崩離析氛圍下,最終釀成了一場人類曆史上前所未有的浩劫。

  如果寬容之美美於利己利人利天下,則狹隘之醜醜於害人害己害天下。這使我深深感慨“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一至理名言意之深邃與寬容。換言之,若與這一名言相悖,則是“窮則獨惡其身,達則禍及天下”。雖然不成一家之語,但古往今來,這樣的例子也信手可得。

  因為人類向往美好,所以人類長河積澱更多的是對寬容的讚美。法國著名作家雨果曾說:“最廣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的心靈。”寬容是一種境界,人是有差別的,那就是意識境界的差別。寬容的境界是我們民族文化所崇尚的至高境界之一。子貢問孔子:“有沒有一個可以終生奉行的人生原則?”孔子回答說:“有啊,那就是寬容。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強加給別人。”話似簡潔,卻深深包含了胸懷的寬闊與“大肚能容”的寬廣境界。

  寬容之美是一種人生修養、一種氣度、一種智慧、一份人生的執著與摯誠。寬則可容,大則可容。泰山不辭杯土,方能成其高,江河不擇細流,方能成其大。已石擊水,深水浪微,淺灘花飛。心胸狹隘,必然浮躁易怒,一觸即發。胸懷廣闊,則可包容萬象,能容天下難容之事,因此,何須動怒動粗,傷人害己,有百弊而無一利。因寬宏能容,故無所畏懼,因而人生充滿自信,胸懷坦蕩,這是一種人生至誠至真的境界,可以高揚人性,化敵為友,水擊石穿,無堅不催。

  追求

  人人都有追求。那麼什麼是追求呢?就是去尋求自己“沒有的缺少的東西”。因缺少某種東西而產生的想要滿足這種缺失的“願望”就是追求。

  人生在世上,必須具有基本的物質條件和精神追求。想具有這些基本的物質條件和精神追求,人就產生了占有欲。並且即使擁有了基本的物質條件和精神追求,占有欲也不會因此消除,相反,我們的追求會隨著條件的改善而不斷提高:希望追求更多的財富,追求更高的地位,追求更大的名望。追求之後呢?追求之後我們還要為抬高自己、炫耀自己而與人攀比。一麵不斷地追求,一麵不斷地攀比,結果就導致了人與人之間的激烈的競爭。競爭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人們潛在的力量,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所以有人說追求就是生存的意思!生存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不斷地追求,人類的發展史,其實就是追求的擴張史。

  看來人們有追求是好事。

  但是嚴酷的競爭又使我們不得不活得更累、更辛苦。人們不停地追求、攀比、競爭,無非是想過上幸福的生活,但有得必有失。財富得到了。事業得到了,名聲得到了,享樂得到了,輕鬆的心態卻失去了,相應的自由也失去了,甚至於我們孜孜以求的幸福也失去了。一個人得到越多,負擔也就越重,對得而複失的恐懼也越強烈,所以,現代人的生活正是在追求的縱容下變得愈來愈複雜,愈來愈艱難。

  人到而立之年,經曆了很多事情之後,我也認為無止境追求是陷阱。你的追求越多,你麵前的陷阱就越多。你的追求越強烈,你麵前的陷阱就越深。作為人,控製不住小的不必要的追求,隻能是凡人,控製不住大的貪婪的追求,隻能是廢人。隻有追求正義的人,才能成仙成神。

  其實追求無所謂好壞、善惡!關鍵在我們如何對待它們。

  人的基本追求可歸納為財、色、名、食、睡五種。財是人類對財富的需求,所謂“人為錢死,鳥為食亡”,人生的一切努力都在圍繞著錢財奔忙。色主要是指對異性的需求。名是對名譽地位的追求。對某些人來說,生前能光宗耀祖,死後能流芳千古,才是人生最重要的目標。食是人類對食物的追求。睡是人們對睡眠的需要。

  通常情況下,五種追求中又以食、色最為突出,孟予雲:“飲食男女,人之大欲所存焉”。對食和色的追求是人類追求中最大的追求,也是人類得以生存並延續後代的基本手段。但具體到每個人,對待追求又會有所偏重。愛財的人,覺得擁有金錢是人生最大的樂趣,為了掙錢可以不顧一切;貪色的人,為了美色可以將家庭、事業統統拋在腦後;虛榮心特別強的人,為了自己的名聲不惜犧牲一切;貪吃如餮餮之徒,隻有享用美食才是人生最快樂的事;而貪睡的人,為了睡覺卻可以不惜浪費光陰。

  這五種追求都是人類的本能。它們是合理的、道德的,人類完全有理由享受這些與生俱來的需求。但是一定要做到“恰到好處”,合乎“中庸”。

  沒有追求和放縱的追求都是錯誤的。

  沒有追求不可取。你會碌碌無為枉過一生。

  放縱的追求也不能要。放縱者為了滿足自己的追求奔忙於世間,一生勞碌愁苦,為了追求的滿足而歡喜,為了追求的受挫而沮喪,無非是做了追求忠實的奴仆!更有甚者,為了追求自己的食欲,無辜殺生,野生動物都跟著遭殃。為了追求自己的性欲,亂倫理,壞鄉風,為大家所不齒。為了追求自己的財欲,不該伸手時伸手……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才是我們對待追求的正確做法。既要滿足我們的追求,又要不對他人、社會造成危害。時刻記住:追求是無限的,而現實卻難以滿足人類的所有追求。麵對有限的資源,競爭、對抗和衝突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每個人都自私自利,為了獲得多於其他人的利益而互相攻擊,就會使世界危機四伏。如果能夠將我們的追求有所收斂,那麼,因追求而導致的衝突也就迎刃而解了。如果我們每個人都做到了“知足常樂”,生活得簡樸些,就可以有更多的閑暇享受人生,而不必為放縱的追求操勞一生。

  孔子墓前聽傳說 山東曲阜的孔府、孔廟、孔林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對象,並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我有幸第三次來到這裏觀光朝聖,沁潤心田,細細瞻仰奇特的古代建築藝術,驚歎這裏的聖人聖跡;認真聆聽導遊滔滔不絕的講解,感慨這裏的有豐厚的中華古代文化藝術珍寶。 且不說孔子死後曆朝曆代帝王對孔子不斷加封的同時,對其後代也總是恩寵有加。孔府、孔廟修建得古色古香,氣魄恢宏,僅次於皇宮,於此可見一斑。單表我站在孔子墓前的所見所聞。 孔子死後,其弟子將他葬在古時魯國城北牆外洙泗之間。後其子孫累代接塚而葬,至今延時2400多年,葬人近80世,是世界上延時最久的家族墓地。傳說經過秦、漢、唐、宋、元、明、清等曆朝皇帝下令不斷擴建,現在孔林總麵積達2平方公裏,比曲阜古城還大1.5倍,內有多種古樹名木9000餘株,一般樹木10萬餘株,在萬木掩映的孔林中,有孔子及其曆代子孫的墓葬10萬餘座,墓碑及曆代竭墓題記4000餘塊,石人石獸等時刻1000餘件。我站在孔子墓前,真有一種“古木千年在,林深五月寒”的感覺。 孔子墓是紅垣環繞的獨立墓區,正中大墓隆起坡如馬背,墓前有明朝正統八年(1443)巨碑篆刻“大成至聖文宣王墓”八個大字。孔子墓比較奇特,整個布局是“攜子抱孫”式。孔子墓東為其兒子孔鯉之墓,前是其孫子孔伋之墓。導遊講解道,傳說孔子生前創立了恢宏的仁愛學說,名揚神州大地,其孫孔伋一生勤奮好學。著有《中庸》一書傳世。而其子孔鯉卻無甚建樹。但孔鯉洋洋得意一直感到幸福自豪,有一天,他對父親孔子笑道:“你子不如我子”。隨即又轉身對兒子孔伋說:“你父不如我父!”聽了這個傳說,我不禁啞然失笑。心想,這必是後人編的,可是透過個笑話,又好似看見孔子家庭氣氛和諧、老少和樂。 孔子的學說教化四方,垂披萬世,塑造了世界上最大的一個民族的性格,孕育出了有特色、有凝聚力的東方文化。他那廣博的仁愛與智慧,從不因朝代替換、治亂更迭而移易,孔林裏的一切便是最好的詮釋。孔子墓的西邊有三間瓦房,即為明朝修建的子貢廬墓,我好奇地想了解其中的典故。 熱情的導遊手指子貢廬墓、子貢手植楷樹,介紹道:傳說孔子死後,他的三千弟子雲集孔子墓周圍,為老師守墓三年,後才陸續散去,唯獨子貢一直守墓六年,今有“子貢墓處”碑以作紀念。為什麼孔子生前教過三千弟子,唯有子貢守墓時間最長?傳說孔子病危之時,各位高足弟子都聚在孔子身邊,獨有子貢正在外麵經商,孔子思念子貢,口中念叨子貢的名字,等到子貢匆匆趕來的時候,孔子已是奄奄一息了。為此子貢內心感覺很是內疚,於是他決定用加倍的守墓時間,為老師守六年的墓來報答孔夫子對自己的深深教誨和殷殷厚望。導遊讓我們仔細觀看廬墓處享殿之後,指著那座灰瓦鬥頂的涼席,說那叫“楷亭”。我看見那亭內立著一塊很大的石碑,上刻一棵古老的楷樹。而那孔子墓南側有一株蒼勁挺拔的古老的柏樹,稱為“子貢手植柏”。導遊見大家有些疑惑,便解釋說,相傳孔子死後,子貢奔喪來遲,哭喪棒不能插進墓中,便插於墓前不遠處,日久天長,長成一樹。隻不過,這棵樹在明朝時期就已枯死,現在僅存樹樁;後人又重新種植一株,流傳至今。碑上雕刻的楷樹,大概就是紀念這個引人深思的傳說的。我想,這既是表達子貢報孝孔夫子的一片真情,也是教育後人,無論何時何處都要尊師敬師不忘根本。 孔聖林裏藴藏著許許多多的寶貴的文化遺產,孔子墓前也流傳著數不清的美麗動人的傳說和故事,諸如“公主下嫁衍聖公”的秘聞,就是一例。傳說清朝乾隆皇帝有個掌上明珠,隻因這位公主臉上生來有塊黑痣,算命先生說這塊黑痣主災,不能常住宮裏,隻能嫁給比王公大臣更為顯貴的人家,方能洪福無邊。可是天下之大,除了皇家有誰能比王公大臣更為顯貴呢?老乾隆算來算去,滿朝文武,隻有“曆代尊王”,“千年盡公”的孔子家了。因為,天底下隻有孔子第72代衍聖公才能在皇家禦道上和皇帝並肩行走。曆代的皇帝到曲阜都要向孔家的老祖宗孔夫子行三跪九叩頭之禮。但是,由於當年清朝皇家族規規定,滿族和漢族是不能通婚的。於是老乾隆便想了個變通的法子,即讓這位公主認戶部尚書於敏中為義父,然後以於中堂大人的“三小姐”名義嫁給了孔子第72代衍聖公孔憲培。相傳公主下嫁之日,陪嫁的服飾上千箱,從北京往曲阜整整運送了三個月。那一年,乾隆皇帝特將曲阜應征的徭役、錢糧“全行蠲免,以變恩敷。”關於公主下嫁孔府,曆來隻是傳聞。殊不知到了民國二年,在續修的《孔氏家譜》中,清清楚楚記載著“七十二代憲培……,高宗以子妻之”,總算是道破了這段隱情秘聞。 聽導遊敘述了許多,不禁讓我感慨萬千,心想,世間許多的傳說,其實都是有出處的。這是,我駐佇立於孔子墓前,感覺到古代聖人孔子墓坡緩闊廣,給人一種峻而不險,威而不武的感受;凝視著矗立在他墓前那塊古老的巨大碑石,我恍惚看見一位布衣慈祥的老者,攜帶他三千弟子升天而去,他那經世不衰的“仁者,愛人”的話語好似在我耳畔響起,我暗自想到:孔子的仁愛思想不正是我們今天建設和諧社會所需要繼承和弘揚的嗎?!

  孔子的人才觀 孔子是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將一生的絕大部分時間和精力用於整理典籍和私人辦學。刪詩傳書,定禮正樂的典籍整理促成了王宮之學向私家學術即子學的轉換,奠定了孔子作為先秦學術開創者的崇高地位;而有教無類、誨人不倦的教育事業又使以七十二弟子為代表的大批優秀人才聚集在他的身邊,由此而形成了先秦第一家學術大流派儒家學派。孔子的這種獨特貢獻和地位,使他的人才觀不僅直接影響了後起的諸子百家,而且從漢代以後,隨著儒家獨尊地位的確立,更是成為封建時代人才觀的最高模式,左右著各王朝的人才培養、認定、選拔和使用。在中國曆史上,這是絕無僅有的。這一點,也決定了孔子人才觀在今天的獨特借鑒意義。 一、孔子人才觀的層次與結構 孔子將人才分為三個層次:1、偶像型人才,孔子通常稱之為聖人。這類人才,有三個特點:其一,他們均是曆史人物而非現實人物。孔子許為聖人的,包括皇帝、顓頊、唐堯、虞舜、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無一例外均為曆史人物。而在現實中,“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論語.述而》),聖人是找不到的。其二,聖人都是君師合一型人物。上列諸聖,便是孔子稱作五帝三王的幾位外加武王、周公。這一點,同孔子的政治秩序論是一致的,在孔子眼裏,隻有君主才可能為民立極,為民作則,臣子的職責隻是努力和忠心地執行君主的教誨,所以臣子永遠夠不上做聖人的資格。管仲是春秋霸政的實際開創者,他促成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功業,功蓋春秋。孔子雖然也稱頌“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如其仁,如其仁”(《論語.憲問》),充分肯定他的仁政,但同時又批評他器小,奢侈,不知禮,換言之,並沒有把他列作聖人,關鍵的原因,就是管仲是臣子而非君主。春秋另一大政治家子產,孔子也隻是稱頌他有“君子之道器”,同樣沒有列他作聖人。其三,聖人均是生而知之的天才。他們不僅高居尊位,天生聰明,而且道德完善,十全十美。例如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慧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實屬天縱之聖;而堯舜,更是其仁如天,其知如神,敦敏而知時,畏天而愛民,恤遠而親親的智慧和道德的雙重偶像(以上參見《大戴禮.五帝德》)。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聖人隻是偶像,而非普通人學習的榜樣。 2.理想型人才,孔子稱之為君子(下文詳論) 3.普通型人才,孔子稱之為士、誌士、成人等。這一類人才,孔子談得不多,而且所談標準,大多較為散漫,讓人不得要領,其中有旨趣且要求明確者,又與君子標準接近。究其原因,一是當時向孔子求學者大都是身份為士階層下層成員,他們求學是為出仕,即要擺脫窮困的士身份。向他們談士當如何,不當如何,很難與其學以幹祿的求學動機合拍,是不合時宜的;二是孔子本人是個救世理想很重的人,他辦學的根本目的不是為傳授知識,而是要培養一批濟世救人的政治人才。所以,對普通型人才,他雖然時有論及,但基本上是不重視的。 雖然孔子對這三個層次取舍輕重態度不同,但的確,他的人才觀卻由三個層次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結構。其中,理想型人才是結構中核心要素,偶像型人才卻起著旗幟和航標的作用,普通型人才作為理想型人才的補充而存在。 二、孔子的君子觀 君子一詞,最先出現在《尚書.酒誥》中。直到孔子改造它的涵義以前,君子一詞始終是對身份的指認。從孔子開始,君子一詞變成了對人才的稱謂和評價,成了價值符號,孔子對弟子說“汝為君子儒,匆為小人儒”(《論語.雍也》),便是明證。 孔子君子觀的原型是當時活躍於政治舞台上的賢人們。他們往往才幹出色、品格優良、思想開明,富有政治遠見和社會責任感。但相對來說,賢人們數量有限,他們是實際的活動家而非理論家,加之其活動本身的複雜性,言行方麵往往莨秀並存,這對於當時急於進入仕途並一心欽羨賢人們的廣大士階層成員在學習上造成了很大的困難。孔子的君子觀正是適應解決這一困難的需要而產生的。 作為一種人才觀,孔子君子觀的核心是君子在道德學問方麵的修養,在這方麵,既有原則的要求,即“知、仁、勇”三道德,也有一般的行為規範,如“君子喻於義”、“敏於事而慎於言”、“周而不比”、“和而不同”、“成人之美”、“泰而不驕”、“貞而不諒”、“矜而不爭”等等,核心是“仁”,它是孔子設定的最高道德標準和完美的修養境界,其實質是精神的高度自覺性與行為的高度規範性的完美統一。 內在的道德修養體現在舉止言談上,便構成了君子的風度儀表,諸如“不以紺緅飾,紅紫不以為褻服”,衣著有一定的章法;“不威則不重”,神情要莊重嚴肅;“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外貌舉止,一定要不失風度;“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而言謂之瞽”,言語談吐,不僅要慎重,而且要講究分寸,恰到好處。歸結為一句話,便是既不能文勝質,也不能質勝文,而是要“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高超完美的修養,主要是依靠好學不倦的途徑獲得的,即孔子所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對君子來說,勤奮好學是其獲得完美從而步入仕途的根本途經,即“學而優則仕”。孔子把這一點總結為“君子善假於物也”,好比是升高而搏見,順風高呼,假車馬以致千裏,假舟輯以絕江海(見《大戴禮.勸學》)。一個不好學的人,是朽木不可雕,沒有資格做君子的。 君子的修養,不是單純的自我完善。對君子來說,一切的作為,全都從屬於一個根本宗旨,那就是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缺乏責任感和使命感的人是稱不上君子的,“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隻有在這樣的大前提下,君子的修養風度才有意義。孔子斥樊遲為小人,根本上也是由於樊遲的問學稼問學圃缺乏使命感與責任感。懷居懷土之士,誌於道而恥惡衣惡食之士,均屬此類。對君子來說,就要有一種“朝聞道夕死可矣”、“謀道不某食”、“憂道不憂貧”的獻身精神。 總起來說,一個合格的,思想的君子必須具備以下四項條件:“誌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上一篇: 變幻的你

万博全网站

備案號:蘇ICP備12034812號-2

公安備案號:32031102000832

Powered By煤礦安全生產網徐州網狐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使用手機軟件掃描微信二維碼

關注我們可獲取更多熱點資訊

感謝網狐天下友情技術支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