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今年的中秋不過半月,大街上,商場裏的月餅已經是琳琅滿目,令人垂涎欲滴。四處散發的香味,將我肚子裏的饞蟲勾了出來,不由得想起了小時候在家吃過的“白麵月餅”,還有和家人一起熱熱鬧鬧過節的場景.......
說起月餅,便不得不提一提月餅的由來。最早在殷、周時期,在江浙一帶被稱為“太師餅;後來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時,引進芝麻、胡桃後,製作成了“胡餅”;到了唐代,唐太宗和楊貴妃在月光下賞月吃“胡餅”,楊貴妃為討唐太宗歡心,於是取名“月餅”。時至今日,月餅種類越來越多,風味各異,頗受老百姓喜愛。至於中秋蒸“白麵月餅”的傳統,卻不得而知,我想這大概是那時候沒有條件買月餅的人家,又為了過個有意義的節日,才特意做的吧。
吃白麵月餅,一般是在中秋節前三四天就開始準備了,奶奶和母親也是如此。麵都是用小麥隻磨過一次的白麵,也就是現在的“精粉”。發麵都是用老麵,就是俗稱的“酵子”,相當於現在的酵母粉。做月餅時,把醒好的麵揉上幾遍後,擱置在一旁趁著醒麵的功夫,便準備黑芝麻、白芝麻、蔥花、花生油、五香粉等需要的輔料。等準備好了這些,麵也好了,細膩光滑又軟,我每次都會忍不住要上一小塊麵把玩兒。奶奶和母親把麵均勻切成一個個劑子,然後擀得薄些,抹上一層熟好的花生油,放上蔥花、五香粉、少許鹽,然後像包包子那樣捏成圓的放在案板上。買來的月餅上有各種各樣的圖案,還印有“五仁”、“中秋”等字樣,拿一個在手上,將有圖案的一麵朝下摁在包好的麵團上,一個鹹味的白麵月餅做好了。甜味的白麵月餅也是如此做法,隻不過是餡換成了白糖或者紅糖。由於這兩種月餅從外麵看起來一樣,為了好區分,會在鹹味上撒點黑芝麻,甜味上撒點白芝麻。
當奶奶和母親做好白麵月餅時,我這個小夥夫早已“呼哧呼哧”拉著風箱將大鍋裏的水燒開了。把四扇蒸籠裏的月餅全放好,蓋上籠蓋,四周用幹淨的布條圍得密不透風,蓋子上再壓一塊磚頭後,灶火裏的再添上兩把柴,火光把我滿是汗水的小臉映的通紅......
等鍋周圍開始上汽,奶奶會點上一炷香,等香燒完了,月餅也就蒸好了,誘人的香味也就溢出來了。最歡喜的時候便是奶奶掀開鍋蓋的那一刻,我和弟弟每人拿著一個小碗,隻等著奶奶往往碗裏放上一個,便趕緊坐在門口的石墩子上大快朵頤。
記憶中的中秋之夜,在院子裏擺上一張桌子,桌子上擺滿了日常很少吃到的美食,花生、毛豆、月餅、蘋果、梨子等。一家人樂嗬嗬坐在一起,一邊賞月閑聊,一邊品嚐著美食,和樂融融的氣氛不亞於過年的時候。
到了今天,中秋賞月的習俗,已經遠遠沒有兒時的熱度,但蒸月餅吃月餅的習慣卻很好的保留了下來。隻不過,現在喜歡吃月餅的人少了很多。也許是美食種類太多,以至於月餅不再有以前的“美味”。可能由於我在農村長大的關係,喜歡吃月餅的習慣一直未改。中秋節時,吃白麵月餅隻有回家的時候才能機會,不過,單位也會分上幾斤各種口味的月餅,為了過癮,我自己也會再買上幾斤留著慢慢享用。我最喜歡吃的是五仁月餅,吃在嘴裏,滿口生香,無比的幸福感,仿佛回到了小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