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良師益友
在一個人的學生時代,總有幾位老師為我們傳授知識、指點人生航向, 讓我們在很多年依然不能忘懷。在我青澀年華中,我遇到了一位良師益友,實乃人生幸事。
我要追憶的楊培源老師,他供職於普通高校,卻有著不普通的才華,教書育人,淡薄名利,與世無爭,惟願著作滿書桌、桃李盡成才。如此學風、文風,至今深深影響著我,使我用心做人,用情工作,隻求上進,不甘落後。
15年前的9月,在我的母校渭南師範學院的課堂上,我初識楊培源老師。他文質彬彬的樣子,講課旁征博引,對什麼問題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頗具學者風範,深深地吸引著我。一下課,我就和他交流。他本科畢業十年後,竟考入著名的蘭州大學經濟學院。我不解,也感到很傳奇。他早年畢業於大連機械學院,在蘭州一家國企工作,後來下海做生意失敗了,才另謀職業。於是把自己關在房子裏學習了一年,最後考入著名的蘭州大學經濟學院,來師院任教。那時,一般院校招聘一個名校的碩士很難。這樣的毅力和魄力,這樣的學習能力,讓我由衷佩服。
一個月後,他向係領導推薦我作了營銷實驗室的管理員。那是一個勤工儉學的崗位,環境很清靜,方便我學習。業餘時間,我在那裏看書,和楊老師朝夕相處,成為他的“閉門弟子”,度過了大學最美好的兩年時光。楊老師提倡“博學,慎思,明辨,篤行”,立足實際問題,用所學知識03manbetx 問題,提出自己的觀點,進而建立解決問題的知識框架。一年後,學院舉行論文比賽,我在另外一位老師的指導下獲得一等獎。很幸運,我寫的那篇被選送參加省級比賽。後來才知道,評選的一等獎和二等獎隻有一篇不是名校的。評委把名校的論文評選好之後,就隨便從普通院校裏選送的論文裏挑一篇定了個二等獎。這個二等獎就是我們學院評出的二等獎。按照論文的質量,我寫的應該也能獲獎,因運氣不好最終落選。楊老師是我的知己,視我如小弟,對我言傳身教,教我學習要有專業深度,育我做事要鍥而不舍。
2009年春,我由於總分低和夢寐一求的華中科技大學失之交臂。楊老師鼓勵我坦然麵對,迎接更大的挑戰。一年後來礦上班,我被分配到掘進七隊,幹著掘進工。和其他年輕人一樣,我很失望,很困惑。第二年“五一”長假,我特意去渭南拜訪楊老師。他勉勵我:“艱苦的工作條件更能野蠻體膚,磨練意誌。多積累些基層經驗,多了解生產流程,才能更好發揮你的才華。”在他不斷鞭策下,身單力薄的我,在工人崗位上幹了整整兩年時間。緊接著很幸運,礦上招聘文秘,選拔我到綜合辦工作。與其說堅持鍛煉在采掘一線了解井下情況,以期幹好其它工種;倒不如說是在踐行史學大師陳寅恪先生所倡導的“獨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
楊老師總是那樣虛懷若穀,平等地和學生們相處交流。遇到不懂的事情,他也會征求學生的意見。我印象最深的是8年前,在師院校園裏遇見了他。我問他最近研究什麼課題。他告訴我:“學院讓每個係寫一本書,申請國家級社科基金。正在考慮晉陝豫黃河金三角地區經濟試驗區。但具體試驗什麼,還沒有想清楚。”我覺得定位省際交界區域經濟發展的國家級試驗項目,最可有能上升到高級別的子課題....”不知什麼原因,這樣的建議,他沒有采納。後來,登陸師院網站,得知他為主完成的《晉陝豫黃河金三角地區區域經濟整合發展研究》出版發行。這本書在國內成為第一部研究黃河金三角經濟的專著。耐不住心裏的高興勁兒,曾對一位同學說,你買的那本書是我老師寫的!
後來,領導安排我寫一篇論文,參加陝煤發展30題大討論活動。在搜集資料時,發現國務院關於晉陝豫黃河金三角地區經濟發展的規劃文件,有一個定位和我對楊老師提的建議一樣。曾經靈感性的想法成為現實,我無比驚奇,增強了工作自信心,甚至打算在職攻讀碩士。工作實在忙,父親重病,壓力大了,後來這樣的計劃擱淺了。
在之後三個月的一天,楊老師積勞成疾,醫治無效,永遠離開了他揮灑汗水的渭南師範學院和他的學生。驚悉噩耗,萬分悲痛,因公在外不能為他送行,唯有托人捎去花圈,附我挽言“大連海邊學機械,畢業十年轉經濟。為育英才淡虛名,甘居幕後求真知。排憂解難吾益友,授業解惑一良師。欲歸母校聽君語,而君不幸離人世”。
十月的毛烏素沙漠,秋雨初晴鳥鳴。不禁寫下這篇文章,向楊培源這位良師益友寄托我深深的懷念。是為序!(陝煤榆北煤業榆林選煤分公司 王思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