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的記憶
又到了一年的清明時節,不由得讓我想起杜牧的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是的,隻要是中國人,清明這一天,不管萬裏都要回來祭拜祖先,千百年來,已經成為了華夏子孫祭奠先人的最重要的習俗。
清明也是中國民間24節氣中很重要的節氣,俗語說得好,清明前後種瓜點豆。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水增多,萬物“吐故納新”,春暖花開,萬物複蘇,天清地明,人們紛紛出門踏青,放風箏,清明也就成了中國民間傳統民俗節日之一。古人也把清明這一天作為祭拜祖先和已故親人的日子,千百年來流傳下來。
對於清明,年輕時候沒有太多的感觸,隨著年齡的增長,對於清明逐步有了新的認識,尤其是父親去世以後,每到清明時節要去上墳祭奠父親,這個時候心中就會湧起對父親的思念,禁不住淚流滿麵,和父親在一起的場景一幕幕就浮現在眼前,而清明這一天往往細雨綿綿,更加增加了心中的悲痛。
記得是父親去世的第二年清明節這一天,天氣陰沉伴著細雨,心中甚是壓抑,我們姊妹五個從四麵八方趕回來,一邊說著話,一邊步行去父親的墳地。此時正是草長鶯飛,桃花、梨花、杏花、蘋果花次第開放,仿佛是有千年的約定。我當時在想,古人選擇清明祭拜祖先和已故的親人,不僅僅是簡單地燒紙、憑吊,目的是讓後人牢記自己從哪裏來,自己的根在哪裏,要賡續家族血脈,清楚自己和先人們是血脈相連,大家有共同的祖先。不管你身在何方,隻要你是黑眼睛黃皮膚的中國人,你就不可能不熟知杜牧的清明詩,不可能忘記清明這一天,清明節的記憶,已深深鐫刻在每個中國人的心上,已經成為古往今來遊子思鄉懷古的濃濃情懷。
清明時節,遊子們放下手中的事,紛至遝來回到故土,在先人和已故親人的墳前清掃野草、培土,放上供品,燒幾遝紙錢、放幾鞭炮,告慰親人和先人在天之靈,後人沒有忘記先祖,感謝先人的庇護,後人人丁興旺,家業富足。清明祭祖世代相傳,是千年的習俗,如今演變成一種祭祀文化,以此來凝聚人心,教育後人同根同脈團結一致,振興家族。
今年的清明,處在一個戰火紛飛,風雲變幻的時代,作為中國人,同是炎黃子孫,我們擁有一個共同的祖先,我們血肉相連,在這個時後,我們的心更要緊密團結在一起,我們每個人都有義務保衛我們的國家,沒有國,哪有家。
清明時節的細雨,沁潤著每個華夏兒女,每個人都在心裏默默祭拜,願天堂的祖先、親人安好,願天佑中華。
(煤礦運營公司 周豹 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