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兒時的記憶裏,清明,總是和雨水聯係在一起。
清明,給人的印象總是一片濕雨。仿佛有了這雨,清明才更能顯得出它淡淡悲涼和絲絲憶念的味道來。是清明成全了這場雨,更是這雨襯托了清明。望著飄灑的細雨,便能弓得人們心中那種淡淡的哀愁和思。這雨或是風狂雨恣,或是和風細雨,從清晨開始,至黃昏之際,在煙雨彌漫的山野中,在泥濘難行的小路上,總有項風冒雨,點綴寂寥,行行重行行的掃墓人,或三五成群,扶老攜幼,或一二個孤影,跚跚獨行。
回味少年時,清明節和雨,在我的印象中隻是一幅優美的畫卷。隨風飄灑的細雨中,一位騎著馬趕路的清貧詩人,俯身向著一個小牧童 ,牧童站在道旁,一手握著鞭子,一手遙遙指著間草房。草房上空,一麵紅色的酒幡在薄薄的細雨中時隱時現。這大概是源於《清明》這首詩吧。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為什麼"斷魂"?因為“古墓花影白楊樹,盡是生死離別處”。我無憂的歲月裏,這首詩所給予我的就是這樣一種恬美的意境,少年無憂的時光總是短暫的,就像童年放起的一隻風箏,掙斷了線,便消失的無影無蹤,到處也尋覓不到了。這首詩今天讀來,仍然那麼哀怨、那麼辛切、古往今來,人性中某些同的、美好的感情,四海相通,古今相通。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生者總是會不斷地成為逝者。有人說,對別人的思念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越來越淡。我想,或許對於至愛親人的思念恰恰與之相反吧。
即使過了再長的時間,在每次憶起他們音容笑貌時,我們的心中總會有些酸酸涼涼的感覺吧。哪怕是十年、幾十年,這種感覺也不會減弱、消失,反而會變的更加強烈。
正因如此,清明節才會成為一個流傳千年的日子,清明時節的細雨,才會綿綿不絕地紛紛而至,這大概是對於人們心中哀愁的感應吧。又是清明了。"男兒有淚不輕彈",我不能流淚。但對親人綣綣的思念,灑下所有的淚,回憶就不僅僅再是生活的負擔。我們再次體會人世間的愛心與溫暖,拚合破碎的心,微笑著重新揚起生活的風帆,我們感慨世事無常人生苦短,曾經真正愛過,生命便不存在遺憾。
援手於他人危難,自己在挫折中保持樂觀,隻要心中有愛,愛就會沒有遺憾人生永遠是美麗的春天。有拜托清明的細雨了,希望她如期而至,就算是世人欲流而難流的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