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宗趙恒《勵學篇》中有這樣一句話:“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當然這話可能隻是封建科舉製度下的文化。初讀這首七言律詩,年齡尚小,單純的覺得原來書中不僅有知識,還有財富和美女。或許就是這種淺顯的認知為日後埋下了讀書的種子。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也懂得書中並沒物質和精神利益,所謂的這些東西都是靠自己勤奮讀書學習奮鬥而來的。讀書可以成為出色的人,然後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改變自己的命運。
記得小時侯最早擁有的一本書就是《唐詩三百首》,那時也謠傳“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因此清晰記得當時上邊的詩自己都有認真讀好,好多處也都圈圈點點出來。後來上初中的時候也嚐試寫一些詩歌之類的文章,但都沒有發表,最後也都無疾而終,不過並沒有消除我對書的熱愛。我相信三毛說的:“許多時候,自己曾以為看過的書籍,都成了過眼雲煙,不複記憶。其實他們仍潛在的,在氣質裏,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裏”。
“讀書是一個好的習慣,但是讀書也是有選擇的。“盡信書不如無書”,讀書是為了豐富我們的認知,開闊我們的視野,增長我們的見識,可不是所有的書都得給我們正確的知識。一味的相信隻能讓我們失去尋找真理的能力。因此在讀書上我們要有自已的認知和方向。這樣不僅知識能被我們所用,而且能夠指引我們朝著正確的方向前行。
我們常常說,別人不會通過你邋遢的外表去發現你優秀的內在,但是僅僅有光鮮亮麗的外表顯然是不夠的,這樣我們就失去了觀察世界的窗口。如今許多年輕人,你在她的家裏可能會發現很多奢侈品、化妝品、包包、漂亮衣服,可是要找幾本書那比登天還難,更別提一年讀了幾本書。也因此某著名網壇就曾言論,當今最大的文化危險就是年輕人不讀書。其實讀書的初衷和最大的意義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讀書,用讀書所得去生活。相信你如今的氣質裏,藏著你走過的路和讀過的書。
我個人就遇到過這種情況,有次和朋友出去玩,他說給我介紹個朋友,聽說還是個小網紅,坐擁粉絲50多萬,而且特別像張小斐。當時愣了一下,朋友接著說,就是與賈玲演《你好,李煥英》大火的啊,聽了這話,心裏還是蠻期待的。因為本人就很喜歡張小斐,覺得她是實力與氣質兼得的明星。過了10分鍾左右,這個所謂的像張小斐的朋友來了,別說,第一眼確實挺驚豔的,打扮得很時尚,有那麼七八分像張小斐。可是聊天不到半個小時,逐漸平常話很多的我居然有些詞窮,因為時不時便從她嘴裏說,辛苦上班還不如讓大哥刷火箭之類的話,聽到我有點詫異,這種三觀不同、特別物質沒有內在的聊天模式逐漸讓我覺得尷尬,朋友可能看出來了我的不習慣,不停從旁打圓場。原來容貌相像的人可以很多,但與生俱有的氣質、談吐還真的模仿不來。所以多花點時間看看書,提升一下自己的認識,這樣才能在未來的道路越走越好。董卿就曾說過,自己就是被父親逼著背詩,看原著,可以說董卿的氣質是用書堆出為,是由內到外的,是真正的腹有詩書氣自華。
我們無法選擇的東西很多,比如自己的出身、家庭、相貌。也無法決定讀什麼樣的學校,幹什麼樣的工作,和什麼樣的人相遇,過什麼樣的生活。但是,我們可以決定自己想要成為怎樣的人。你可以相貌平平,薪水不高,生活平淡,但在精神的國度裏,你不可以貧窮。讀書可以啟智、可以明理、可以醫愚,每一本你讀過的書都將融入你的氣質裏。
常言道:“茶亦醉人何必酒,書能香我無需花”,在這個浮躁的世界,做一個淡淡的書香女人。翻開那帶著油墨香的書本,沉澱在書中遨遊,與書香為伴,與智慧同行。讓浮華遠離凡世,讓氣質得到升華,讓心靈得到淨化。但願大家都能在浩瀚的書林裏,找到屬於自己的黃金屋,屬於自己的顏如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