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70年代,每逢春天時節,記憶中最興奮的事情莫過於和自己的童年玩伴們一起約好,去礦門外的樹林裏摘“榆錢葉”了,采回的榆錢葉經過母親的烹飪做成了香氣滿滿的榆錢湯、榆錢飯。時光飛逝,轉眼之間,那片樹林裏的幾顆老榆樹已經頂風遮雨幾十個年頭了,曾經的記憶也隨著這個季節的來臨開始滿滿發酵。
“東家妞,西家娃,采回了榆錢過家家,一串串,一把把,童年時我也采過它……”程琳一曲優美動聽的《采榆錢》,勾起了我童年那段獨有的記憶。那時候,一行三、四人拿著自製的“長鉤”,提著竹筐籃子,一路哼著小曲,十幾分鍾的時間,很快就走了那片林子裏,記憶裏小樹林中那一片春意盎然的綠色景像,伴隨著微風吹來帶著那種泥土和花香混合起來獨有的味道,小夥伴們嬉笑之中,動作老練的開始爬樹、遞籃子、鉤樹枝、捋榆錢,不過一小時時間,帶來的幾個籃子就全部裝滿了“戰利品”。回到家中,將一籃子榆錢葉倒在水盆裏洗幹淨,母親點上灶火,放上少量菜油,燒熱後加上蔥花,爆香,添水,加鹽,不一會兒,鍋裏就飄出陣陣香氣,母親動作麻利,接著舀上玉米麵粉,倒水攪拌成小麵疙瘩,等湯翻滾後,順著鍋邊倒進鍋裏,煮沸騰後,榆錢疙瘩湯就做好了。飄著油香的疙瘩湯勾起了我肚子裏的“饞蟲”,捧著碗一口氣吃個精光。那個年代,物資匱乏,心靈手巧的母親,會做榆錢飯,烙榆錢餅,蒸榆錢饅頭,雖然沒有葷腥,但每次吃起來又香又甜。
母親說:“很久以前,人們沒有吃的,榆錢樹就是老百姓的救命糧,到最後甚至連樹皮都吃掉了。”母親對榆樹有著一份特殊的感情,以前生活窮苦,每到青黃不接的時候,榆樹就成了他們的救命樹,到了60後我們這一代也感受深刻。後來家庭條件稍微好了一點,母親就用白麵做榆錢飯,白麵做成的榆錢飯香甜軟,吃起來不同於玉米麵那種略帶苦澀的口感,母親每次總習慣性的做一大鍋,叫上街坊鄰居,大家邊吃邊聊,談起當時的趣事,時不時的哄笑起來,笑聲灑滿了整個院子……
時至如今,母親已經去世很多年,我也到了快退休的年齡,兒子參加了工作,曾經的玩伴、鄰居們也早已四散各地,那幾顆老榆錢樹,兒時住的老院子也曆經了歲月的洗禮,飽經滄桑的在原地繼續沉寂著。
清明節的前一天,朋友拿來了一包榆錢葉,我懷著如獲至寶的心情,做了一鍋榆錢飯,看著兒子吧嗒吧嗒的吃了三大碗,我竟然吃不出什麼味道,總覺得有那麼一點榆錢香味卻又少了點什麼。下午散步的時候,走到那片小樹林,透過日落的陽光再看了看那幾顆老榆樹,溫和的微風和清脆的鳥叫瞬間將我拉回到兒時那一幕幕溫暖的場景裏,場景裏有母親的做飯的聲音,有小夥伴快樂的歌聲,還有兒時那獨有的“榆錢”香……